深度阅读
丝路佛光:武山木梯寺石窟
翘脚菩萨
本期摄影:宿小白
通往木梯寺石窟的小道平坦而悠长。道路两旁是茂密的灌木丛,我顺着荫凉向上攀登,经常与从山上下来的乡亲们狭路相逢。大家相逢一笑继续赶路。大概只有在这样的情景和地域中,你可以对陌生人展开微笑,而不被当做神经有问题。
及至山脚下,抬眼望去,在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有几座红色的琉璃屋顶若隐若现。相传早先进入寺院无他路可走,仅在千尺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登梯而入,故名木梯寺。
木梯寺位于甘肃天水武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马力镇柏林山之上,其地理位置在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和唐蕃古道上,具体建造年代已无籍可考。据近年发掘出的明代重建寺序记载:陇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
木梯寺大体创建于唐宋之际,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皆有修建。清朝,民国?我心里暗凉。清代以降至民国的重绘,简直是石窟艺术的噩梦。现存龛窟18个,殿堂4座,造像78尊,壁画2100多平方米。所有建筑都依山而建,因山势陡峭,佛殿规模较小,且采用窟殿结合的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沿着山间台阶向上走,烈日炙烤得身体发烫。偶有凉风袭来,暑意顿消。举目回望,山峰层峦叠嶂,大地一片青翠。没想到苍凉的陇上大地也有这样柔软的景色。
木梯寺石窟共分东崖、西崖两个部分。东崖一侧皆为小窟龛,以3号窟最为重要。该窟清代开凿,近现代重修。殿内供奉三霄娘娘,四壁为现代重绘松鹤、梅花、牡丹等,殿外前壁绘三霄娘娘故事壁画,风格略显卡通化,画风可笑、水平不高。三霄娘娘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相传三位仙女在碣石山上的碧霞宫里修行,她们执掌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圣、诸侯,不论贫富贵贱,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壁画中所描绘的是三霄娘娘与姜子牙之西岐军斗法的故事。
三霄娘娘斗法西岐军
西崖诸窟大都不对外开放,再三恳求文管员为我打开窟门。首先来到西崖第5窟。该窟为宋代开窟,清代重绘,设色艳丽,原貌尽失,殊为可惜。窟形为平面方形平顶,顶部中心内凹,窟内沿正、左、右三壁砌倒凹型高坛基。正壁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左右壁均塑一佛一菩萨。其中左壁胁侍菩萨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根据梁思成的描述,宋代雕塑最突出特点是脸部浑圆,额头比以前宽,短鼻,眉毛弧形不显,眼上皮更宽,嘴唇较厚,口小,笑容几乎消失,颈部处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头颅,与头胸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
左壁主佛与胁侍菩萨
右壁主佛与胁侍菩萨
窟内主佛与人等高,螺纹肉髻,面形圆润,弯眉,细长目,悬鼻小口,双下颌,两耳贴后颊,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之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塑像特征与梁思成所述基本无二致,只是“眉毛弧形不显”略有出入。
释迦牟尼
佛左侧为弟子迦叶像,面形端正,略显苍老。左手臂平置于胸下,持衣领,右手自然下垂,身穿袒右袈裟。右侧为阿难像,神态稚嫩,双手合十于胸前,着宽袖垂领袈裟,立于圆形莲台之上。
迦叶
阿难
左侧菩萨束发高髻,面形圆润,弯眉细目,悬鼻小口,短颈丰肩,饰菱花形顶圈,戴臂钏和手镯。上身袒露,下身贴体长裙,小腹微鼓,裙带于小腹间打结下垂。右侧菩萨身形较为相似,身体直立,唐朝菩萨那种“S”型曲线姿势不见了。
梁思成判断这种变化是技术的原因。宋代雕塑虽然并不僵硬,但唐代那种轻松地支持体重并降低放松的那一侧身体的安闲相不是宋代雕刻者所能掌握的。不过,我倒觉得,这样的变化更多地是受宋明理学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毕竟,像唐代那样开放自由的浪漫气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右壁主佛双手掌心向上,交叠置于腹前,形态与正壁主佛相同,短颈端肩,颈部有三道弦纹,表情严肃,着垂领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座上。及至宋代,塑像形体变得挺拔高大,神情肃穆庄重失之呆板,服饰厚重简约,服饰的纹理处理也从原先的线刻转为塑作,艺术性大为逊色。
右壁主佛
我们随后来到旁边的第7窟。文管员介绍说,这是一个宋窟,造像基本保持了原貌,但保管不力,村民放羊时曾在此生火做饭,塑像都被熏黑了。进洞一看,果然烟熏火燎的痕迹较为严重,正壁主佛已面目全非。
窟中最为著名的大概就是那尊“翘脚菩萨”。她上身稍左倾,右手俯撑在石基之上,左手放于膝盖,五指自然下垂,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脚踩在地上,如轻踏莲花,左腿弯曲上翘踩在石座上,宛若一位风姿绰约、飘逸潇洒的妙龄女郎。与周遭庄严肃穆的佛像不同,她既具少女的妩媚,又有女神的仪容,令人倍感亲切。自宋代以后,菩萨造型日益世俗化,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且性别亦变为女,女性美遂成为菩萨特征之一。
释迦牟尼
翘脚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参观完第7窟,文管员锁好门便下山了,留我一人在山间继续浏览。我来到第13号窟,此窟又名玉皇阁,为前殿后窟的形制,明代崇祯六年(1633年)开凿。该窟处于山腰之间,地形险要。若想进入参观,则需攀援一座狭长且几乎呈直角的铁梯。我手脚并用,小心向上攀登。背后是清澈的天和沉默的青山。
殿内正壁主尊为玉皇大帝,左右分别塑有文神、武神像一尊。左右两壁绘有明代壁画,身穿宽袖长袍,手持兵刃。烟熏严重,表面已经严重风化,但形象基本清晰。
道教神祇
道教神祇
结束了木梯寺的参观,我向山下走去。在一处坡地上,我发现了有一些残砖断瓦,临近的断崖层面上也有打桩斧凿的痕迹。由此判断,早先木梯寺的规模应远不止现在的范围。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远在春山外”。木梯寺石窟造像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却以周边环境胜出,颇有“山树淡含烟,野花经雨肥。野香牵客衣,乱石响流泉”的迷人意境。有很多时刻,我放弃了游览和拍摄,坐在殿堂前的空旷之处,静对山野,思念旧人。这样不疾不徐的时光一定令人怀念。
道教神祇
道教神祇
木梯寺石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甘肃天水武山县马力镇。可乘坐武山至马力镇的班车在木梯寺石窟路口下车,步行3公里到达。重要洞窟不对外开放,可跟山下文管员商量。各种软磨硬泡,但求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