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摘要: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合编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该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会议开幕式上中共武威市委书记柳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田波的致辞,以及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武威市文史研究者撰写的论文26篇。根据研究方向,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四组。 ...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合编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该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会议开幕式上中共武威市委书记柳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田波的致辞,以及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武威市文史研究者撰写的论文26篇。

根据研究方向,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关于隋唐时期凉州重要地位的概观性文章,既有对生态环境、南北交通视野下凉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及贡献的阐释,也有对出土文献中所见隋唐凉州资料的梳理,以及对凉州文化特质的发掘。

第二组是关于隋唐时期凉州多元民族文化的探讨,涉及了粟特、吐谷浑、吐蕃等在凉州的政治经济活动及其广泛影响,展示了隋唐时期凉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多元文化意义。

第三组是关于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官府废置、官员任职以及“地缘政治”相关的文章,通过细致的考证,进一步勾勒出了河西地区行政建构的基本面貌。

第四组是关于凉州及河陇地区宗教、祭祀、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基本涵盖了隋唐时期河西的各个发展阶段,展示了河西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多元性。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对促进凉州文化的发掘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隋唐时期的凉州史专题研究,也起到了新的示范作用,也必将以此为基础推动河西史与隋唐史研究的新发展。

新闻背景

2019年9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承办“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威隆重召开。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以及本地专家学者共50多人汇聚一堂,围绕“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主题开展学术研讨。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田波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后滨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冯培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综合处处长朱昌荣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主任雷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郑任钊研究员等相关学会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市委书记柳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市委常委、副市长刘长城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梁朝阳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柳鹏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远道而来出席研讨会的专家、老师、学者、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武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黄金节点,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绚丽篇章,构成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淀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隋唐时期,武威成为中国西北的通都大邑,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中外交流空前频繁,素有“节度河西”“河西都会”的誉称,成为整个唐代边塞文化的中心。意境悠远的凉州词、边塞诗,颇具异域情调的西凉乐舞、西凉伎,经受了大唐盛世的洗礼,是千年历史陶冶下的不朽遗存,是古城武威悠久灿烂的文化见证,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8月19日至22日,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大力挖掘、传承、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坚定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威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凉州文化、推进文旅融合的新使命,也再次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枢纽。发掘、研究凉州文化,目的就是展现凉州文化魅力,打造凉州文化品牌,讲好武威故事,传播好武威声音。这次研讨会,必将对提升武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凉州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真诚期望各位专家进一步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指导和支持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凉州文化;充分发挥这次研讨会的平台优势、智力优势,向外界更好地展示凉州文化;也真诚期待各位专家继续关注武威、宣传推介武威,助力新时代武威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一步促进凉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凉州文化更好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助力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田波在致辞中说,本次研讨会以“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为主题,通过深入发掘隋唐时期河西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与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国际视野关注河西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探索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的交流融汇,服务建设“一带一路”。既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前沿性,又与当下的时代主题相契合。隋唐时期河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凉州为核心的河西地区是唐朝进入西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拱卫首都长安的重要屏障。唐朝在凉州设立的河西节度使更是加强了河西的军政实力,使河西成为整个西北边疆的军事重心与交通枢纽,在唐代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河西文化也体现出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交流融汇的特点,河西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是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唐代陆上丝绸之路高度繁荣之时,丝路上的商人和使节携带了大量的货物、书籍、技术等东西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在隋唐时期的河西地区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整体面貌。希望与会专家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进隋唐史研究和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刘安志,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刘后滨,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梁继红先后作了主题发言。

此次研讨会包括一场主题报告、四场分组讨论。与会学者提交了近30篇论文,内容涵盖了隋唐时期的凉州与河西历史,隋唐河西地区的考古、民族与多元文化,凉州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以及武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蔡银花 审核:王璞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