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西出长安第一渡—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回眸
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依托明清—民国时期的咸阳古渡口考古发掘而建,在此基础上布置了“古渡千秋”基本陈列,至今陈列对外开放一年有余了,在这里做一回顾和总结。
关 于 主 题咸阳古渡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自古人们东来西往,从渭水咸阳渡渡河,形成千年“咸阳古渡”。关于咸阳古渡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作为秦帝国都城和汉唐京畿重地的天然屏障和运输线,咸阳古渡在秦朝便利了渭河两岸的往来,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牵法牛”的格局;在汉唐时期,是西出长安,通往巴蜀的必经之地,也是中西商路的桥头堡,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车马川流不断,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现代化大桥的建成,摆渡过河的古老渡渭方式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于20世纪90年代最后绝迹。
古渡见证了咸阳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丝绸之路昔日繁华的景象,衍生出内涵丰富的古渡文化。本次陈列的主题是展示明清以来咸阳渡遗址以及历史文化。
作为遗址类博物馆,因遗址而建馆,因此,遗址原貌和相关文物展示是展览核心内容;在亮点上,突出咸阳古渡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丝绸之路畅通时期的重要作用。在内容设计方面,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考古发掘、民俗风情等多个角度展示古渡文化的丰富内涵。
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展出文物130余件组,时代上启汉唐,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真性展示遗址的基础上,围绕遗址原貌展示,设计了三个单元的辅助性陈列,用以更加充分地说明遗址的重要性和价值。
遗 址 展 示考古勘察到的渡口范围西起张飞庙,东到清渭楼,其中遗址保护面积190平方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约7~10米。当时考古调查及开挖的4个探方共发现明代河堤、清代河堤及民国时渡船泊位各一处。在现有条件下,展示的遗址面积只占遗址保护面积的四分之三。遗址坑内,可以清楚看到紧挨岸边的三层台阶和明、清时期修筑河堤时的石堤,在石堤的周围分布有当年遗留下来的木桩。其中,民国时期的木桩上基本都嵌有铁钉。在河岸还发现一块碎成三块的残碑,碑首为“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由文学家王久思撰写,是明时为修筑河堤而立,被后世当作修筑河堤的填充石料使用,此次发掘使这块石碑得以重现。另外还发现了镶嵌在堤岸里的铁环等拴船工具。
通过考古发掘成果的展示,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当年咸阳古渡的轮廓。对于此次因条件限制未展示的遗址部分和观众肉眼看不清的遗址迹象,放大发掘现场的照片,并配上相应说明文字。
在遗迹的展示方法上,采取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在遗址上覆盖钢化玻璃,既可以防止灰尘杂物落入遗址内,又可以随时观测遗址内的检测仪器。观众参观时,可以行走其上,多角度、近距离观察考古发掘后的遗址面貌。
第一单元“古渡追忆”, 主要介绍咸阳古渡的地理变迁、人文历史、古渡与丝绸之路。历史上,由于河床多次改道北移,加上政治中心的转移和咸阳城自东向西迁徙,古渡的位置也就随之多次变迁,不只一处。因年代久远,古渡的有些故迹遗存只能从史书中寻找,因此,在展示古渡的地理变迁和人文历史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历史典籍和辅助展示来表现。
陈列明确了大部分观众对咸阳古渡的模糊概念。本次陈列依托明清以来的咸阳渡遗址,将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咸阳古渡”界定为咸阳境内出现的广义上的渡口,涵盖渭水咸阳段的所有渡,还对古渡的类型做了延伸介绍。通过沙盘反映咸阳地区地形地貌,用动态电子地图标示来反映渭河咸阳段曾出现的古渡口,将咸阳古渡形成的地理因素和变化过程简洁明了地表现出来。
咸阳古渡因处于昔日秦帝都所在地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衍生出一系列的古渡文化。最典型的是历代文人在此地留下的离别诗和怀古诗,以及发生在渡口边的历史典故。这一部分采取场景、图版、电子词典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用大幅油画将“渭水访贤”“文王迎亲”“便桥结盟”等历史典故表现出来。因空间有限,将一部分诗词以展板的形式展示,一部分信息收录在电子词典中,而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千古传诵的《渭城曲》和《兵车行》,采取场景的方式体现,让观众在感叹中国诗歌意境形象的同时,感受离别之苦,战争之痛。
▲ 展厅一角
在古渡与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将文物展示和图版、场景、动画短片的辅助展示手段相结合。这一部分出自咸阳地区的文物等级高,包含多件国家一、二级文物,代表性文物有:汉玉高脚杯、唐錾花金执壶、唐胡人牵三彩单峰驼、唐海兽葡萄镜、外国货币、鎏金佛教造像等。这些器物从原料的来源、纹饰、器型等不同角度体现出浓厚的异域特征,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和见证。贸易场景和动画短片则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场景中外国商人正在古渡边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易。动画短片则通过一位西域商人和一位中国牙人的交流来表现当时丝路上交易的物品种类、场所和商规等。一动一静,通俗易懂,使观众对咸阳古渡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原真性展示遗址既是博物馆整体陈列的中心,也是辅助陈列第二单元“古渡遗址”的中心,本单元主要是在遗址周围展示与遗址联系紧密的文物及辅助展品。展品主要有铁锚、“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碑首复制品、瓷器、古船模型等。
▲ 明代石堤遗址
“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残碑是遗址中出土的重要文物,原物藏咸阳市渭城区凤凰台文管会,文中记载了当时修筑石堤的用工、用料。陈列将原比例复制的残碑碑首在独立展柜中展示,并对碑文撰写者王久思和碑文内容做了介绍,从而让观众了解到当时修筑石堤的规模之大,政府对修筑工程的重视程度。作为重要生活用品和常见交易品的瓷器,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大量彩瓷出现,这一时期许多南方名窑的瓷器经渭水咸阳渡流入西北地区,陈列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进行了展示。
对于渭水咸阳渡上曾出现的众多桥梁中最著名的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和现展示的遗址中看不到的发掘成果,采用图版的方式展示。古船模型的展示则有利于观众了解不同时期船只的样式和特点。
第三单元“古渡印象”,主要介绍近代咸阳古渡周围民众的生活面貌。展出的文物主要有农具、渔具、纺织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在这一部分中,模拟当年古渡人的生活场景和渡头欸乃之声展示是两个特色。
▲ 古渡人家生活场景
在表现古渡人家生活风貌这一部分,采用文物、油画、雕塑相结合的方式,将当时遗留下来的古船、鱼叉、鱼篓、马灯、蓑衣等民俗文物按照当年物品摆放的位置进行复原式展示,巧妙地表现了文物当年的使用方式和意义,力求最大程度让文物说话,普通观众也看得懂。
将逝去的声音作为展品之一,打破了展品选择的常规。咸阳古渡上流传着这样的老话:“咸阳号子,官上的篙,潼关没篙拿锚叼”。极具地方特色的赶船号子成为渭河两岸的人们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其情景被清代邑人魏毓翁编入“渭阳十胜”之一,名曰“渡头欸乃”。此次展览中,制作出与周围环境相融洽的竹编小喇叭,将赶船号子声从此处传播出去,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听到当年船夫的号子,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相结合,如临其境。
陈 列 亮 点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依托古渡口考古发掘建立的专题类遗址博物馆,陈列体现出如下亮点:
一是在遗址的展示方面,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遗址内涵;二是在展品的选择方面,坚持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遗迹遗物与赶船号子、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结合起来共同表现主题;三是虚拟场景中文物与辅助展示巧妙结合,如表现古渡人家生活这一部分。
千年古渡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作为“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咸阳古渡,它的历史贡献不可忘却。古渡美名在外,但昔日繁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适时而出的“古渡千秋”陈列,再现了当年生动的历史,积淀千年的古渡精神必将鼓舞着这一代人担负起新的使命。
展览工作室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8月2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