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系列报道(五)
在经过十多天的专家授课、学员汇报以及实地考察之后,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的培训已经临近尾声。研修班的授课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考古学知识,也囊括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还有历史地理学、古建筑学、遗址保护和规划等课程,注重多学科合作在城市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些课程的顺利开展,深化了学员们对城市考古工作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拓宽了视野。
对于大遗址和城市考古而言,年代跨度大,工作周期长,且往往遗迹现象复杂,如何准确、全面地记录遗迹的信息就成了考古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需要考古工作者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对考古调查和发掘的信息进行精确定位和全面记录,为进一步的考古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8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以《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与实践——以汉唐昆明池考古等为例》为题,结合汉唐昆明池考古工作具体实例,从GIS空间分析的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并从对西汉帝陵早期影像的GIS分析中,展示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强大功能。刘瑞还指出,运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全息记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考古工地的管理,促进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考古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考古工作与研究、文物保护和管理服务的,在必要的时候,还需加强地理信息数据的保密工作。
主讲人:刘瑞
2017年8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以《探索城市考古的理念和方法——以辽上京遗址考古为例》为题,对城市考古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结合辽上京遗址的具体工作实例,对城市考古工作的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分享了近年来关于辽上京考古工作的宝贵经验。董新林研究员指出,城市考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核心内容是揭露城市的平面布局和历史沿革。这些工作既需要统筹规划,也需要精细安排,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的为指导,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施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努力揭露出更多的文化信息。且城市考古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大遗址,遗址面积大,遗迹现象复杂,这就需要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以多维度的方式记录各种考古信息,充实考古资料。而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大遗址进行保护。
主讲人:董新林
宫城是都城的核心,在都城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探明宫城的形制布局及其历史沿革,是都城考古的核心内容。2017年8月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以《唐大明宫遗址考古研究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题,从唐大明宫遗址数十年的考古实践出发,结合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明宫是中国古代盛世唐朝的政治决策中心,其规模宏大,是唐代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突出代表,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经验,龚国强研究员指出,考古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大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当中,从遗址的文化本体出发,在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建设遗址公园。
主讲人:龚国强
2017年8月28日下午,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以《蒙古国哈喇和林古城的考古发掘》为题,向研修班的学员们介绍了哈喇和林古城遗址和中蒙合作考古的相关发掘情况。哈喇和林古城是蒙元早期都城之一,在蒙元历史中产生过重要影响。陈永志指出,哈喇和林古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蒙元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关于中蒙合作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考古学研究,也是中国考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主讲人:陈永志
为了更好地对遗址进行保护,申遗工作也是城市考古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2017年8月29日,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以《元上都申遗与元代城市考古》为题,向研修班的学员们介绍了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和申遗工作的实践经验。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元代遗存,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元上都遗址皇城、宫城、外城和防御设施及关厢遗址保存完好,且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对元上都遗址的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及建筑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元上都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地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陈永志还指出,元上都遗址的一些建筑类型及出土的实物资料,显示了元代在文化方面的多元融合、碰撞与升华。而作为一处都城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的成功申遗,也为其它城市遗址的申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课间讨论
学员听课
城市考古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其工作内容既涉及遗址本体,也包含与城市功能相关的其它遗迹和周围的生态景观。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城市考古的概念,如何开展城市考古工作,是城市考古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只有做到“心中有城”,才能真正做好城市考古工作。
作者:刘露露
审稿:董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