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 其中一座东汉时期墓葬中有重要发现

摘要:   这座东汉墓葬由主墓室、侧室、甬道等部分组成  日前,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其中一座东汉时期墓葬保存较为完整,墓室顶部附着的极有可能是近2000年前的小米。  这座东汉墓葬属于中型墓葬  6月5日,记者来到洛宁县景阳镇孙洞村,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该村发掘了一批古墓,时期从周代延续到宋代,时间跨度近2000年。  今年3月初,洛宁县文物钻探队在项目建设工地进行钻探时发现了这些古墓,经统计共 ...

  这座东汉墓葬由主墓室、侧室、甬道等部分组成

  日前,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其中一座东汉时期墓葬保存较为完整,墓室顶部附着的极有可能是近2000年前的小米。

  这座东汉墓葬属于中型墓葬

  6月5日,记者来到洛宁县景阳镇孙洞村,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该村发掘了一批古墓,时期从周代延续到宋代,时间跨度近2000年。

  今年3月初,洛宁县文物钻探队在项目建设工地进行钻探时发现了这些古墓,经统计共有13座。随后,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些古墓进行了发掘,发现其中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东汉时期墓葬,这也是洛宁县近年比较少有的汉代考古发现。

  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张梨牛介绍,这座东汉墓葬由主墓室、侧室、甬道等部分组成,其中主墓室长5米、宽2.5米,侧室长3.5米、宽1.9米,甬道长1.9米、宽1.8米。“按面积来说比我们现在的一室一厅小一点,属于一座中型墓葬。”张梨牛说。

  

  造型独特的博山炉

  早期曾经被盗,出土的博山炉造型独特

  花纹繁复的铜镜,釉色鲜亮的陶器……虽然这座东汉墓葬已经被盗,还是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我们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盗洞,盗洞的填土未发现包含物,不好判断盗洞的相对年代。”张梨牛说。

  在清理这座墓葬时,发现墓中有大量淤土,而这些淤土并没有被扰动的痕迹。一般来说水和淤土在墓葬建好后就会逐渐渗入,没有扰动痕迹就证明这座墓葬应该是下葬不久就被盗了。“当时的盗墓贼可能对随葬陶器不感兴趣,所以陶器基本未遭到破坏。如果是后世盗墓,在掏挖的过程中肯定会对这些陶器造成一些损坏。”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吴业恒说。

  在出土器物中,一件造型独特的陶器吸引了记者注意。它呈梨形,下圆上尖,中间有镂空,造型颇为别致。“这是博山炉,是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吴业恒说,博山炉造型表现的是山形重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侧室中的遗骸及随葬品

  

  墓葬顶部附着的极有可能是小米

  墓主人身份难确定,墓顶附着的极有可能是近2000年前的小米

  关于这座东汉墓葬的墓主人身份,吴业恒表示不好确定。一方面是墓中没有出土表明墓主人身份的物品;另一方面是该墓规模不是很大,墓主人应该属于一般的富户,很难在历史上留下线索。

  这座墓葬在洛阳本应该不太起眼,但墓中的一个现象颇为特别。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主墓室靠近甬道的顶部,有一层灰白色颗粒状的物体。“我们判断这极有可能是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小米。”张梨牛介绍。

  洛阳地处干燥湿润交界带,很少有古代粮食可以保存下来,在纱厂路西汉大墓的周边墓葬中,曾经出土了一些小米,当时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那么这些小米为什么会附着在墓顶呢?张梨牛认为,这座墓葬曾经渗进水和淤土,使原本放在陶仓中的小米漂浮了起来,最终附着在墓顶上。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下一步,考古工作人员将对该墓葬进行绘图、扫描等工作,出土遗骸也计划送入实验室进行鉴定,以便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洛阳日报记者 潘立阁 文/图)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