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泰和汉代古城遗址“凹凸有致”一展昔日繁华
泰和白口城遗址位于江西吉安泰和县城西南部,是我省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代土城遗址。白口城始筑于西汉初年,使用年代至少延续至东晋,曾经是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之一的庐陵县县治所在地。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平面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存有多处城门遗迹。城址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其中遗存众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泰和汉代古城遗址“凹凸有致”一展昔日繁华
-
阚欣 晨报首席记者 康婧
江西历史悠久,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千百年来,赣鄱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英才,也诞生过许多彪炳史册的古文化。古城是古文化的载体,一座座古城承载着古人的艺术理念、建筑技巧,蕴藏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多少古城随着时人、时事一起化作黄土,被掩埋在地下,等着后人来一一探索。在古代,我省经济文化一度繁荣,一座座辉煌的古城曾屹立在省内各处,如今的泰和县就保存有一座汉代的白口城遗址,它曾是庐陵县的县治所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筑城于西汉
驱车从吉安市泰和县城往西南方向前进约3公里,不多时就到了塘洲镇洲头村高城自然村,白口城遗址就坐落在村子附近的赣江南岸。这处遗址曾长期沉寂在地下,直到2001年,当地修建公路,专家们才发现这一大型遗迹。
随后的几年间,时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徐长青率领考古小组与泰和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一起,对白口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据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介绍,城址面积达23万平方米,平面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其外部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
此外,专家们根据城墙解剖结果判定,白口城为板筑法筑城,分层棍棒夯筑,而层内出土文物均为汉代板瓦残片,故应在汉代建成,推测其始筑于西汉初年,使用年代至少延续到东晋。由此,白口城遗址便成了我省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汉晋时期城址。
泰和白口城遗址于2002年试掘,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挖掘,2006年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期间,专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不少文物,城址的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也令世人瞩目。
曾是庐陵县县治所在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白口城不仅遗迹众多,还与历史上著名的庐陵城址有着紧密联系。肖用桁称,庐陵是吉安的古称,治所有史料记载,但城址的具体位置一直无定论,经专家勘探、考证,确定白口城就是江西“西汉十八县”之一的庐陵县县治所在,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历属吴、越、楚,西汉为古庐陵县地,东汉时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历来就是江西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赣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泰和县志》记载,秦时庐陵县属九江郡,旧志中没有记载县治所在。汉初,豫章郡成立,庐陵县就在今泰和县西三里。同时,据唐乾元版《泰和县志》记载,庐陵县治由西昌故城迁至白下城(即如今的泰和县城),而之前的西昌故城就在县西三里,而白口古城恰好在县西,两者位置完全吻合。且白口城始筑于西汉初年,沿用到东晋末年前后,也与古庐陵县的创建至升庐陵郡后外迁和西昌县的初建年代基本相符。
内外城存有多处城门
白口城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城址平面呈独特的倒梯形,经专家们勘察发现,城址还分为内外城,是我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古城遗址。徐长青在《江西泰和白口汉城勘察记》中描述了白口城遗址的状况:整个遗址轮廓清晰,内外城分明,护城河明晰,城墙雄伟壮观。
据肖用桁介绍,白口城外城城墙全长1941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为外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江水位上涨时,河水可直接流入城内,因此推测可能为水门。
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面积有4.3万平方米,有东、西北、南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且形状各异。内城的南门宽17.4米,为“凸”形结构,从残存的瓦片分析,可能是一处门阙。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上面也堆积了大量瓦砾。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是全城最高地带,面积1645平方米,比周围平地高出约1米,比其它地方高出约2米。
城墙高度因地制宜
从勘察结果来看,白口城的城墙为土筑,高度因地势的南高北低而相反,从而使城墙总高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城址所在地的地势南高北低,因此其南城墙高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其中数北城墙最高、墙基最宽。
白口城外有护城河环绕,从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有30米宽,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这些发现进一步揭开了白口城的神秘面纱。
除了对白口城面貌的还原,在对城址的多次发掘中,专家们还发现了7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有多种陶片、花纹砖、陶鼎,还发现了不少大型建筑材料,如长达40多公分的板瓦、筒瓦和一批保存完好的圆形瓦当。此外还出土了青铜箭镞、铸铁窑炉和大量铁渣、铜渣、铜饰件以及陶纺轮、陶网坠等。
为考察其古建筑风格,在内城南面,专家对大型台形建筑基址进行了试掘,发现有2排规整的柱洞,推测可能是某个宫殿的所在地。此外,在白口城遗址的南面和西面还发现了“天子堆”、皇帝地等西汉古墓群。
因县治迁移而没落
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对城址面貌的还原,不难看出昔日里白口城的繁华。那么,这座古城为什么会归于沉寂,掩埋在黄土之下呢?
据了解,从泰和行政治所的历史变迁来看,庐陵县于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升迁为郡置西昌县,郡、县治所都在白口城。清光绪版《泰和县志》中的记载“西昌为郡治耳”便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白口城作为县治的历史并没有延续下去,据《泰和县志》记载,唐高宗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县治迁到了南平洲;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县治迁到安丰地区;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县治又移至如今泰和县城所在地。县治的数次迁移使得白口城昔日里一方政治中心的地位不再,因此繁华的白口城也在时光轮转中渐渐没落,并掩于黄土之中。
从兴废时间来看,这座古城使用了700年,因时间久远,已经难以完全还原古城的日常,但出土的文物还能提供一些线索。据了解,白口城主要用于居住,不过也有不少兵家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进行屯兵打仗,史料记载,秦皇汉武、陈朝将领杜僧明等都曾到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