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2020年“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为提高文博干部素质,加强文博队伍能力建设,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的要求,现就“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2020年招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升计划”的基本内容
“提升计划”是国家文物局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面向文博行业在职人员招收硕士研究生,通过学历教育与文博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方式,在提高文博行业在职人员学历水平的同时,培养一批具有文博专业素养的实践型、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具体包括:
(一)“提升计划”面向文博行业在职人员,重点向文博系统基层在职人员倾斜。报考人员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后需至少有一年脱产学习时间(具体时间由培养院校制定)。学员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内容,按照培养院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颁发研究生学历证书,授予硕士学位。
(二)培养院校面向文博行业需求,对培养课程进行专门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文博行业专家、学者担任的行业导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三)国家文物局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提升计划”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师资聘请和学习中必要的行业实践等支出。
二、招生学校和专业设置
(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硕士(简介见附件1)
研究方向有4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
(二)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非全日制,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简介见附件2)。
研究方向有6个:分别为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学、文化遗产管理、博物馆学、文物鉴定。
在西部7省(区、市)及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干部,可报考西北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具体报考条件、资格审查、报考录取等信息,参见2020年西北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简章,并咨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三)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非全日制,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简介见附件3)。
研究方向有4个:考古学、文物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学。报考云南大学的人员,需填报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提升计划”招生方向,录取入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研究方向。
在云南省工作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干部,可报考云南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具体报考条件、资格审查、报考录取等信息,参见2020年云南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简章,并咨询云南大学研究生院以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生核心课程,由相关院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课程教学;第二部分为行业专业课程,由院校与行业部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聘请行业领导、专家和学者共同承担;第三部分为行业实践教学,根据所学专业情况,灵活安排学员赴文博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第四部分为撰写论文,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定向选题研究。
四、报考条件
(一)参加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满足西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云南大学招生简章的相关招生条件。
(三)文博行业在职工作人员,所报考专业应与所学专业背景或从事工作相关。
(四)符合当地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有关政策。
五、资格审查
(一)报考
参加“提升计划”人员须完成以下两项内容:
1.报名并参加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具体报考事宜以相关院校招生简章要求为准。
2.“提升计划”资格审查。报名人员须于10月31日17时前登录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网址:http://edu.sach.gov.cn),在“文件下载”专栏中下载《“提升计划”报名使用手册》,按照手册要求注册个人信息并报名,可随时在全国文博网络学院查询审核状态。如有问题可拨打网络报名技术服务电话:010-84849825,联系人:刘鹏。
(二)审核
1.请“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联络员切实履行职责,于11月15日17时前完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升计划”报名人员资格初审、推荐工作。
2.国家文物局将于11月30日前,完成“提升计划”报名人员资格的最终审核,合格人员的相关信息将送培养院校供招生、录取时使用;不合格人员,将通知本人。
(三)录取
2020年7月,国家文物局将根据培养院校的研究生录取情况,公布2020年“提升计划”录取名单。
六、学习费用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硕士学费每人每年8000元,西北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硕士学费(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每人每年12000元,云南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硕士学费(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每人每年10000元,由培养院校收取。学员毕业后,学习费用可由所在单位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
七、相关要求
(一)请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1.委派专人负责招生组织与协调工作,组织省市县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干部和专业人员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人员报考。
2.认真做好报考“提升计划”人员资格的审核推荐工作。
3.做好“提升计划”宣传工作,鼓励和号召行业内各相关单位组织人员报考,扩大“提升计划”的影响力。
(二)各相关单位应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报考,为报考人员备考、报名、学习等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
八、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有关“提升计划”的未尽事宜,请咨询国家文物局人事司专家与培训处 董少君
联系电话:010-56792002
电子邮箱:gjjpeixun@163.com
具体专业设置、报考条件、报名方法及时间请及时关注报考院校网站《招生简章》或与院校联系。
联系方式: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10-68322397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029-88302337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0871-65032540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2019年9月2日
附件1: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硕士”简介
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遗产保护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我校在该领域有深厚的积淀。2011年,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我校承担的建筑遗产保护工程规划设计项目居全国第一;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学位培养项目;2014年我校获得批准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等院校。2015年我校获批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我校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一直以来与国家文物局深入合作,稳步向前发展。
当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4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2~4学年。期间,课程学习(含部分专业实践)时间为1~1.5年,学位论文(含专业实践、访学研究等)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2年。经毕业审核合格且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建筑遗产保护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程的科研与设计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文博行业。
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将根据学生所报的研究方向,在本人自愿、双向选择、适当调整的原则下,为其指定校内导师,再由校内导师联系其校外兼职导师。校内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首要责任人作用,采用集中授课、单独授课等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校期间,由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在实习期间,由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校内导师进行辅导;论文期间,学生的开题、答辩由两位导师共同参加指导。
在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教学中,要求以真实的建筑遗产、真实的保护场地和实用的保护技能作为教学对象、条件和内容,学以致用,切实满足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的实际需求。
研究生培养阶段注重理论学习、项目研究及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研究生从第二年开始在用人单位结合其工程实践进行研究生选题,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对实际问题能力、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能力。特别强调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某一方向或专题上进行独立操作、分析、规划、设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实践方面,根据培养方案采取实验室学习、现场学习、实例调研、结合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实际需求,参与研究课题与工程项目。通过行业实践培养应用能力,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的能动性。
附件2: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简介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简称文博专硕(M.C.H.M.),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对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质量而特设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及各类博物馆、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社团组织、文物商店、拍卖行等,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较好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较高水平业务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文物与博物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实物教学、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突出文物与博物馆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文物与博物馆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学位论文须与文物与博物馆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文物与博物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文物与博物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文物与博物馆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西北大学于2011年正式招收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下设五个方向,分别为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学、文化遗产管理、博物馆学、文物鉴定。
附件3:
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简介
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于2011年开始招生,为国内首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授权点之一,拥有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相辅助,省内专家与省外专家相结合,田野实习、文博单位室内实训与课堂教学相补充的综合培养方式。本专业主要依靠的教学平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要依靠的科研平台为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及文物鉴定评估中心。
本专业硕士授权点在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以及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鉴定评估中心(均拥有独立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平台,本专业依托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鉴定评估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教授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鉴定与评估、文物保护与修复、艺术品市场拍卖与策划、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等方面的课程;近年来又与国内外众多文博与考古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及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博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硕士学制为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为3至5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毕业要求修满31个学分,累积参加半年以上的实习(野外和市内的实践活动),累积参加学术活动6次。学生的毕业考核采取学术研究性论文、科研报告、陈列及保护方案、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学生在修满相关学分,并参加足够的实践活动以后,方能进入预答辩程序,预答辩通过以后,可申请正式答辩。
本专业硕士授权点共有四个方向:考古学、文物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学。
专业方向介绍:
中国考古学:以培养具有较深厚考古学田野技能、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古学专门人才为目标,重点对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和田野实践,主要的就业去向为省、市级田野考古单位、文物管理所和相关科研机构。
文物学:以培养具有较好的文物鉴定、鉴赏基础知识和博物馆展陈、保护、修复和博物馆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重点对文物学、博物馆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博物馆、文物研究机构以及高校。
科技考古及文物保护技术:以培养从事金属器的铅同位素矿料来源、金相分析;陶瓷器的光谱分析、胎料和釉料的成分分析、热释光和光释光年代测定;玻璃器的成分分析;玉石器的原料、成分及微痕分析;各类标本的碳14年代数据测定;植物孢子分析;脊椎动物及古人类骨骼检测;岩画颜料成分分析;石质地面建筑及雕塑保护;遗址保护技术等9大类、10余项试验与检测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全国各文博单位或高等院校(主要招生有理工科基础的学生)。
博物馆学:以培养对博物馆学发展方向与趋势有着清楚把握和了解,拥有扎实的博物馆学基础,参与过博物馆的运营、策划、营销总体规划,能够从事博物馆展览的设计与解说,熟悉产品的展陈,馆藏文物的保管与入库,了解和实践过博物馆选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建筑的总体设计和投标等多方面博物馆实际工作的专业性综合人才,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全国省、市及区县级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