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那些年,我们追回了多少文物?

9月10日,经过五个月的追索行动,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整组青铜器鼎、簋、盨、壶、甗、霝器类同现,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专家研究鉴定,该组8件青铜器被整体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到日本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从3月3日接到举报,到8月24日文物安全入库,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追索过程仅用时5个月。

手握铁证,国宝必须回国
2019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接到举报,称日本某拍卖公司拟于近期拍卖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疑为我国非法流失文物。
真是国宝吗?国家文物局当日即开展调查,很快获得线索:该批青铜组器很可能为近年来被盗出土且非法出境文物。
经进一步鉴定发现:该批青铜组器的器型、纹饰、铭文符合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铭文显示器主为“曾伯克父甘娄”;锈色呈“新锈”状,缺少流传的历史痕迹……经过和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比对,专家们基本认定该批青铜组器应为湖北随枣一带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被盗出土文物。
刻有“曾伯克父甘娄”“伐我仇敌”铭文的曾伯克父鼎
国家文物局闻风循迹,发现该批青铜组器曾于2014年在上海出现过,遂向全国21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查证。所有管理处均未办理该批青铜组器的临时进出境手续,有力证实该批青铜组器应为2014年之后被非法出口至日本。
国宝必须回国!
3月6日,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立即启动追索工作,并于次日向公安部通报相关情况,商请其开展此事涉及的文物走私和盗掘案件调查工作。
公安部刑侦局立即展开部署,很快,上海公安即查明了文物持有人情况、文物走私证据链条等关键信息。文物拍卖委托人和实际持有人周某为上海居民,有重大犯罪嫌疑,被正式立案侦查。
手握铁证,我国有关部门紧急照会日本驻华使馆、通报流失文物信息、提请日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开展相关工作……
在外交与刑侦双重压力下,日本某拍卖公司最终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由于涉及家族遗产纠纷,暂时中止拍卖。
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国家文物局与日本驻华使馆保持密切沟通,日方对我方主张的文物追索要求给予了认真对待和积极协助。
在政府施压、刑事侦办等多重压力的传导下,7月,周某正式表示,愿无条件将该组国宝上交国家。8月23日,周某返回国内配合调查,8件流落东瀛的稀世珍宝回家。这背后离不开外交、公安、文物等多方力量的联手。

文物流失证据不足,处境尴尬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掠夺、文化侵略和偷盗走私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漆器、雕塑、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
这些非法流失的文物现藏于公、私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手中。
其代表性的有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等。
上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皇帝礼佛图》,下为现藏于纳尔逊博物馆的《皇后礼佛图》,原位于龙门石窟宾阳洞
现在很多国外的博物馆都馆藏有中国文物,其中只有一些由慈善家捐助的文物会有说明牌表明其来历,即由某某人捐赠。
但大部分仅局限于描述该文物的说明词,并没有注明该文物的来源及获取该文物的时间,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关于该文物来源的一栏也是空白。
有学者就指出像这种没有明确获取时间和来源的文物一般都可以认为是非法取得的。
前文列举的几个主要收藏中国文物的国外博物馆,其馆藏的中国文物中有很多明显就是非法盗凿而流失的,比如像敦煌壁画、敦煌遗书、石窟佛像等。
现存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里的敦煌壁画,原位于莫高窟第323窟
但碍于我们当初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对方也坚持他们所得是合法的,这不免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3文物回流三途径,回购捐赠非良策
为了抢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政府和民间人士都作出了许多努力。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流失文物的回归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回赠、回购和追索。
回赠,就是指爱国华侨、友好人士、企业等将自己收藏或购买的流失文物捐赠给国家或国内文博机构等永久收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但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值不菲。而且,现在有很多的不法文物商看准中国要极力购回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从而恶意炒作,借机谋取暴利。这也使很多的爱国人士有心无力,只能望而兴叹。
何鸿燊于2003年将圆明园猪首铜像抢救回国,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张伯驹所捐的范仲淹《道服赞》局部
回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博物馆等开始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问题,并通过出资购买和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
如195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了“三希”墨宝之晋朝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荀的《伯远帖》;1957年周总理又亲自安排书画鉴定家专程赴香港巨用款购回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等。
虽然回购可以说是目前流失文物回流的主要渠道,但这种商业性的回流显然有其局限性。
一是流失文物数量大,价格高,难以承受;二是文物回购存在着文物不保真的风险,可能买到赝品;三是由于利益驱动回流的文物,可能会再次通过拍卖而流出国门。
《中秋帖》局部
追索。考虑到回购这种商业回归方式的种种局限性,目前对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更希望是通过法律的和非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前者主要是指跨国法律诉讼、双边或者多边协商合作司法和行政合作返还,此次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追索就是采用此途径。
后者指通过外交途径申请赎回、国家或者私人自行购回和捐赠收回。鉴于我国文物非法流失的历史背景,国家强烈主张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追索战争时期从我国非法掠夺的文物。
金饰片:2015年,32件秦国早期墓葬流失的金饰片文物历经10年回归故土
近些年来,我国根据多边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通过法律手段成功索回几批偷盗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
追索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