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纪要(一)

摘要: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11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十九所院校共34位参会代表及13位论坛评委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 ...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11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十九所院校共34位参会代表及13位论坛评委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学鹰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院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陈淳教授、学生代表付龙腾博士分别致辞。

  周学鹰教授首先用中国“双桂迎客”的习俗欢迎参会代表在色彩斑斓、丹桂飘香的季节来到南京大学,希望大家秉持理论探索、科技交流、面向世界的理念,坦诚交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周学鹰教授

  张生院长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建设情况。他认为,因为学科评估,很多学校为了形成优势,把考古学和历史学分开来建设,这都体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南京大学的考古学始终和历史学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提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张生教授

  复旦大学陈淳教授指出了国内高校存在的考古学理论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并希望同学们加强理论、方法论以及科学思维的训练。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教授

  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付龙腾博士希望考古研究生论坛能够继续举办,给今后的硕博士研究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学术平台,为考古学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付龙腾博士

  论坛首日黄建秋、吕红亮、马清林、王晓琪、刘兴林、张莉老师分别主持并点评了17位硕博研究生的发言。

  上午第一场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黄建秋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政良以“公共物品、集体行动与早期国家的政治实践——以龙山-二里冈时期黄河中下游中心性聚落为例”为题,以公共物品为视角,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至二里岗时期大型中心聚落所反映的集体活动和合作行为。他指出,公共物品的提供伴随着中心聚落规模的扩大而强化。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马龙在“新安荒坡仰韶时代遗存研究及“初期仰韶文化”再探讨”的发言中,以荒坡仰韶遗存的重新分期为案例介绍了一种新的遗存分析方案,运用此方案去分析所谓“初期仰韶文化”包含的遗存,重新审视了这些遗存的集合关系、源、流。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三年级研究生葛昕炜的报告题目为“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埋葬位序与家户观察”。他从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和随葬品共存关系出发,将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分为七类,早晚五段,重构了毘山遗址的编年序列。他指出,毘山新石器时代墓地表现出了与一般良渚文化家族墓地及其体现的社会结构显然不同的情况,为讨论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以及从崧泽到良渚的文化演化过程提供了启发。

  四川大学吕红亮教授认为,三位同学的报告都是学界普遍关注的课题,但是在处理材料时,大家都使用了新方法。马龙同学反思了以往分期方案,用新方法重新分期。但他并没有清晰地交代,荒坡仰韶时代遗存为什么是初期仰韶文化,它和半坡之间到底有何区别,与裴李岗、老官台、白家之间质的区别。此外,再分期的年代学意义是什么?葛昕炜同学关于毗山遗址的报告有很精彩的分析,但是要处理的问题较多,“家户”问题是一个有潜力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王政良同学的题目相对新颖,但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吕红亮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红亮教授主持了论坛首日上午的第二场发言。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武昊发表了“海岱地区南缘大汶口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以枣庄建新遗址为例”,考察了大汶口文化建新遗址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研究表明,建新遗址反映了四个层级的社会结构,即核心家庭、大家庭、家族和宗族;遗址所在薛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呈现出了三个聚落层级,大、中、小型聚落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形分布,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以大型聚落为中心的向心式分布形态。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阴瑞雪的“骨器工业视角下丁公遗址的技术与社会”以丁公遗址发掘出土的骨器作为研究对象,创建数据库,初步分类,再分析微痕和制作工艺,以此来探讨龙山时期的技术组织与社会形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闫铭报告了“山东定陶何楼遗址出土陶轮盘浅析”。她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在比较其与其它已发现轮盘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何楼遗址轮盘的使用方式。

会议发言

  黄建秋教授认为,三位同学的发言各有特点,报告内容丰富,建议大家尽可能使用照片而非冗长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关于骨器分类,镞和矛的作用对象,慢轮和快轮的区分方法,他建议观察刮磨痕迹;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动手实验。张莉老师认为,同学们借鉴了国外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关于王政良的报告,赋值分析的部分需要注意长时段尺度上人口基数的变化,推荐参考史宝琳老师博士论文中的研究,并列举了其他相关人类学理论和重点文献。《考古》编辑部洪石老师认为,现在刊物提倡用实验的方法,实验考古有可验证性,更有说服力。冉万里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开始就讲清楚自己的观点、材料、结论是什么,而非讲述阐述过程。宋玉彬老师谈到了PPT文字和图片配合的重要性。

  随后,发言学生之间就彼此的内容提了问题。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黄建秋教授

  山东大学马清林教授主持论坛首日上午的第三场发言。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畅报告了“宁夏隆德沙塘北塬新石器代遗址出土马骨DNA分析”。她为我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做了古DNA分析,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代马中发现了起源于欧洲的C1亚组谱系,提出西北甘青地区是外域家马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通道、并由此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得出新型野马Equus ovodovi源于西南西伯利亚,纠正了我们以往对中国野马全部是普氏野马的错误认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一帆做了“龙山时代丁公聚落的动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来自稳定同位素与动物考古的双重证据”的报告,认为古环境的复原研究是重中之重。她的生业经济、动物资源、动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丁公先民以饲养家猪来获取稳定的肉食来源,而以鹿类等陆生野生动物及淡水鱼类、贝类为主的水生动物资源是居民肉食资源的重要补充。

  王晓琪老师点评了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两位同学的研究区域在地理上虽地处东、西两边,但都归属新石器时代。研究动物与人,自然与社会是一种科学技术与考古资料的一种结合。李畅探讨野马与欧亚草原的关系,用DNA的方法非常好。自然科学方法的利用需要跟考古学家讨论,其与考古资料的印证,是复原古代社会所必须依靠的一种手段。王一帆从考古学的调查初期到后期的展示,都有自然科学的渗透和结合,希望她未来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王晓琪副教授

  王晓琪老师主持论坛首日下午的第一场发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雷帅做了“西安鱼化寨中全新世婴幼儿乳齿特征研究”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学术史,提出了问题所在以及自己的研究思路。他结合日本学者埴原和郎(Hanihara)和美国人类学家Turner的研究方法,对鱼化寨婴幼儿乳齿形态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测量,并与相关人群进行数据比较。MMD系数比较研究和因子分析表明,鱼化寨组人群乳齿特征与青铜时代湖北长阳组最为接近,体现出较多的东北亚蒙古人种特征,在种族特征方面与东南亚蒙古人种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峥骞发表了“K-means集群方法在区域性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研究上的应用:以晚商山东地区为例”。他利用K-means 群集分析演算与 GIS 地图可视化操作,归纳了山东地区的商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由此得出商王朝在晚商时期在山东地区采取了重点经营族氏政治和控制重要资源以及交通线的策略,而非全面而强力的控制。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晓庆报告了“基于体素模型的虚拟仿真考古发掘实验建设”。她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领域以及具体操作方法。但是原有方法存在局限性,于是她提出以“体素模型”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新思路。她详细阐述了体素模型的优势,并以郑州大学建设的田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例,提出了此技术具有非常广阔应用空间的观点。

  马清林老师在点评中,认为研究生要养成一种探索的思维方式。他回忆自己的老师曾说过,没有使用数学的学科都不能称为科学。K-means方法很好,报告前一部分应该说明研究的考古学意义,要结合中国目前的考古发掘来说明。体素模型的好处在于可以立体地再现器物,缺点在于有锯齿。此项目可以根据想象设计发掘,但是遗址的真实情况是不能完全了解的。鼓励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要善于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善于应用。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马清林教授

  刘兴林老师主持论坛首日下午的第二场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吴尘昊报告了“琉璃河西周早期燕国墓地随葬品组合摆放规律与族属判断研究”。他以琉璃河西周遗址西周早期墓葬为研究对象,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分析了随葬品与墓主葬式、墓葬结构、葬俗的结构性关系。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他分析了墓葬中各种文化因素的来源,并尝试辨识墓葬的族属。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赫德川报告了“春秋中晚期楚国家族墓地的墓葬等级与社会背景浅析——以淅川下寺蒍氏家族墓地和南阳八一路彭氏家族墓地为例”。他着重分析了春秋中晚期南阳盆地的两处楚国家族墓地,结合墓内铜器铭文判断了这些铜器墓墓主的身份,并推测了墓主人生前的官职身份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墓地中各墓葬的用鼎情况,划分了两处墓地的铜器墓等级,并观察了楚国春秋中晚期逐渐形成的以束腰平底鼎和深腹的箍口鼎、折沿鼎为主的新的礼器制度。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李龙俊报告了“比较视野下的后岗多人葬坑研究:武王伐纣的考古学观察”。后岗多人葬坑(59AHGH10)是一处结构和堆积都比较独特的遗迹。他比较了叙利亚布拉克遗址Tell Majnuna土丘MTW多人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多处相似与差异。从出土遗物和人骨特征,可知造成后岗多人葬坑的这次战争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结合史书记载和相关研究,可以推定此战正是武王伐纣之役。

  郑州大学张莉老师点评了上述同学的发言。吴尘昊关于琉璃河墓地的分析,可以看到后过程主义的启发以及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就琉璃河墓地随葬品位置的研究同李楠老师的相关研究结果反差较大,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种差异做出解释;对驯狗和腰坑作为一种标准的质疑可以进一步参考刘绪老师和赵福生老师的琉璃河一文以及罗泰老师《宗子维城》中的相关讨论;就商周时期族属的研究,她建议尝试科技考古的手段,用同位素的方法研究人骨,看是否可以聚类出不同的群。关于赫德川的下寺墓地研究,她建议把与田成方老师等其它学者相关研究的创新点明确指出来。李龙俊后岗的研究具备国际视野,是在杜金鹏老师研究成果上的推进;不管作为祭祀坑还是墓葬,都需要结合相关考古材料进一步阐发,并建议利用碳氮同位素分析人骨的营养结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张莉副教授

  张莉老师主持论坛首日下午的第三场发言。

  韩国国立庆北大学人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科2018级博士研究生包永超报告了“辽西地区木椁墓的变迁及相关问题检讨”。他将辽西地区以努鲁尔虎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析了两个区域的木椁墓的类型,将辽西地区木椁墓分出了五个阶段。整体而言,辽西地区木椁墓的变迁是有椁无棺式木椁墓向有椁有棺式木椁墓转变。辽西地区木椁墓在发展过程中,与石棺墓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共存关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安婷宇报告了“试论考古学文化各方面内涵与族属的关联度——以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例”。她分析了国内几个重要的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认为不同类别的文化因素在族属研究这一问题上不具有相同的指向性。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各种因素与族属的关联度对具体的考古学文化族属研究具有一定意义。考古学文化的各种因素与族属的关联度有强有弱,相较而言,墓向、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陶器等方面内容与族属的关联度较强。相比之下,青铜礼器、武器、工具等内容与族属的关联度较弱。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泽祥报告了“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地方类型及相关问题”。他以分布于中国和蒙古境内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墓葬为基本材料,通过不同墓葬在地表形态、石人形制、出土陶器及石质容器演变趋势上的差异,将切木尔切克文化分为西部的切木尔切克类型和东部的雅克辛?霍多类型。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两个类型的来源,同时发现两个类型在墓葬分布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结合外部文化与自然环境等因素,他认为两类型可能存在着生计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上的差异。

会议发言

  刘兴林老师在点评环节肯定了包永超的选题,木椁墓的发展过程梳理清楚,但是需要关注南北两区的变化进程,结合更多器物变化来看木椁墓,受燕文化影响的表现。在安婷宇的题目中,把“各方面“”改为“诸文化”更合适,并强调墓地布局、人骨测量在透物见人方面的重要性。王泽祥的题目在表述上应该是一个文化下的两个地方类型,而非两个文化类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刘兴林教授

  期刊编辑座谈会

  论坛首日硕博研究生的发言及专家、老师的点评结束后,《考古》杂志社社长、《东南文化》编辑部副主任与参加论坛的师生进行了座谈,由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张良仁教授

  洪石社长介绍了考古杂志社的《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的栏目设置、投稿方式、格式要求和审稿周期等细节问题,建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论文有针对地投稿。

《考古》杂志社社长 洪石

  首先,选题新颖是投稿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不断斟酌。其次,结构相对严谨,提要和关键词一定要反映自己的核心内容,有的评审专家不一定先读全文。比如不要把“墓葬”这样的词语作为关键词。关于概念,作者要有界定的意识,让不同领域的读者容易理解。关于学术史,要把研究进展交代清楚,前人做到何种程度,自己的创新在哪里,这非常有必要。再次,论证做到自圆其说,能够“可备一说”。文字表述清楚、流畅,注释规范,引文准确,图表直观,附录完备,与正文相呼应。最后,各刊对于图表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为方便编辑审稿、修改、排版,投稿者尽可能使用矢量图。照片需要添加文字、线条标识等,建议同时提供不加标注的原始照片,或者文字、标识与照片分层的格式,遗迹照片需要标明拍摄方向。器物照片需要根据器物的质地和颜色等选择灰、白、黑、灰白渐变等颜色为背景,勿使用红、蓝、绿等鲜艳颜色。为了便于编辑出版时调校颜色,建议拍摄遗迹和遗物时摆放六色卡或黑白色卡。

  《东南文化》编辑部副主任朱国平老师以《<东南文化>的考古学方向与栏目》为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东南文化》的办刊沿革,刊物出版方式为纸质本,在期刊官方网站提供电子版下载,并试用微信等推送。其次,重点介绍了考古学版块所包含的“考古探索”和“地域文明”两个栏目。“考古探索”栏目以综合理论和考古新资料为主,“地域文明”栏目以文明研究类为主。关于用稿周期,一般为3-15个月,同类稿件以收稿时间为序。史前、先秦及科技类一般单期刊发,汉代以后双期刊发。审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不超过四个月。在此期间,编辑部会联系作者,如果超过此期限没有联系或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史前、先秦简报的用稿周期如果超过9个月,编辑部会提前联系作者。

  《东南文化》定位于中国东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同时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地域范围包括鲁南(泰沂山脉以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每期简报类文章不少于30%。研究类文章是以考古发掘资料、出土文物资料探索本刊地域范围和时代范围内的文明。朱国平老师强调,本刊不发表以文献为主要支撑的文章;不刊发单一遗址资料占比较多的科技类(含测定数据)文章;不刊发以单个遗址、遗迹中某一类器物为对象的文章。朱国平老师也认为,文章中的概念应该有所约定,这样可以保证概念的严肃性。最后,朱老师提醒大家应避免一稿多投、随意撤稿。

《东南文化》编辑部副主任 朱国平

  座谈最后环节,洪石和朱国平老师就参会师生提出的投稿难、是否可以大力支持学生、地方性刊物投稿要求、退稿等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回答。

  论坛代表李龙俊请教两位老师,研究生写文章很难,发文章更难,希望期刊能够多扶持青年力量,以便青年更好地成长。现在的毕业机制要求发表文章,但很多期刊审稿周期很长,希望期刊可以缩短审稿周期。洪石老师回顾了自己博士生阶段的情况,非常理解大家的处境,在目前的情况下,希望大家多写作,多发表,提高稿件被录用的几率,一般来说,《考古》杂志在三个月以内会回复作者用稿意见,在收稿后,一到两年内见刊。朱国平老师认为可以把小论文与大论文结合起来写,这是提高写作效率的一种可行方式,既可以完成毕业前论文发表要求,又可以使博士论文思路更加明晰。

  论坛筹备组成员张效儒提问,像《东南文化》这样地域色彩比较浓厚的期刊,不符合期刊地域范围的文章是否一定不能发表。朱国平老师认为,投稿文章涉及的材料起码大部分在东南地区才考虑采用,或者起码有少部分材料涉及东南地区,但讨论问题的主旨要集中于东南区域。

  刘兴林老师从编辑的角度认为,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文字也要流畅。洪石老师提示大家,文字严谨、配图精准,二者相得益彰,会让编辑产生好感。

  论坛筹备组成员买合木提江请教两位老师,是否可以发表翻译类文章。洪石老师表示,《考古》不太容易发表翻译类文章,将来《考古学集刊》可能会发表这类文章。

  张良仁老师接着提问,目前考古类C刊太少,《考古学集刊》何时变为C刊?洪石老师表示,这取决于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期刊评价标准,《考古学集刊》原来服务于本单位,现在向全国开放。今年还被评为优秀期刊,未来可能升级为C刊。除中文期刊外,张良仁老师建议大家多尝试向国外期刊投稿,国外期刊种类非常多,无疑为大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