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汾阳太符观 | 昊天神殿,道教仙境

摘要: 道教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宗教,起源于古代老百姓最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巫术理念。因此,道教有着极为浓厚的多神崇拜色彩,众神系统繁杂而庞大,包罗万象。道教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和内心深处,以至于上到庙堂之高,下到乡野之远,道教的如影随形,处处有芬芳。      道教在山西由来已久矣,最早的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书》,其中记载到西汉初年,雁北 ...

道教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宗教,起源于古代老百姓最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巫术理念。因此,道教有着极为浓厚的多神崇拜色彩,众神系统繁杂而庞大,包罗万象。道教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和内心深处,以至于上到庙堂之高,下到乡野之远,道教的如影随形,处处有芬芳。

  

  

  道教在山西由来已久矣,最早的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书》,其中记载到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代就有炼丹的方士在活动。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逐步形成,据《清凉山志》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内就有道士,道教将五台山称为紫府山。悠久的历史,使得山西道教名山、名观、名窟以及壁画、彩塑蔚为大观,闻名四海且弥足珍贵。太原纯阳宫,龙山石窟,芮城永乐宫,以及晋东南真泽二仙信仰体系下的一大批遗存均是山西道教的缩影。

  

  

  位于汾阳的太符观亦是其中经典之作。太符观在汾阳市城东北17公里外的杏花镇上庙村北,与杏花村汾酒遗址毗邻。“太符”之,盖因宋徽宗为玉皇大帝所上的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中“太上开天执符”而来。太符观创修于何时已难深考,然根据观中碑刻《太符观创建醮坛记》所载,金承安五年,太符观监观道士张若愚在观内“建立星坛”,可知太符观至少在金承安五年之前便于存在,更有道人在此主持斋醮活动。

  

  

  太符观的正殿之名为“昊天玉皇上帝”,宋徽宗政和六年《上玉皇上帝尊号简》藏于故宫钦安殿,系徽宗在当年四月二十九日给玉皇大帝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时所颁,故太符观应该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之后,金承安五年之前。

  

  

太符观坐北朝南,原有三进院落。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牌楼、山门、乐台、昊天玉皇上帝殿。中轴线东西分别配置有关帝庙、二郎庙、后土圣母殿、五岳殿等。乐台东西还有窑洞,窑洞顶部有钟楼鼓楼。观西南处还有道士居所,一层为窑洞三间,二层为紫薇阁,阁中有二十八宿塑像。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因素,目前除中轴线上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外,东西两侧的一些附属建筑均已无存。目前,太符观中轴线上有山门、昊天殿,东西两侧为后土圣母殿和五岳殿。

太符观的主殿为“昊天玉皇上帝之殿”。除建筑构思精巧外,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殿内彩塑与壁画。殿中央筑有神台,神台上设小木作紫薇阁神龛,神龛正中奉祀昊天玉皇大殿像一尊,并左右侍臣四、侍女二等诸像。尤其是侍女像身材比例极为逼真,脸型饱满,再现了山西中部地区女性的形象特征。两根明柱上各有盘龙一条,东为黄龙,西为黑龙。龛内小柱上也有盘龙,东为白龙,西为赤龙。此四龙为道教的护卫四神之化身。

  

  

  龛中昊天玉皇上帝为一头戴通天冠,身着朝服,手持笏板的形象。这与端坐在云端之上,俯视苍生的天帝形象大不一样,说明了唐宋时期民间信仰逐渐融入道教体系之中,并深刻产生影响。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为最高神,但是在宗教中,地位却并不高,位在三清之下,列四御之首。但是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却摆脱了国家奉祀和道教经典的束缚,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天神。然而在道教系统的庙宇中,还是要恪守规制。因而玉皇大帝虽居尊位但是要执臣礼。在山西现存的玉皇庙中,仍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晋城的府城玉皇庙正殿玉皇大帝像亦是如此。

  

  

  殿还有壁画朝元图,为清代重描。可贵的是每组神祇均有名号榜题,为我们研究道教神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为万历十一年重修。殿内有明代彩塑29尊。其中明间正中为后土圣母彩塑,头戴凤冠,身披凤袍,双手执笏板坐于须弥座上。后土圣母左右有侍女像四,分别奉印、奉巾。殿内后壁山墙上还有壁画燕乐图,描绘的是圣母宫中的生活场面,颇有生活气息。

  后土本应该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对应。宋徽宗在政和六年亲临玉清和阳宫,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并规定礼仪规格与玉帝同。在道教神祇中,后土圣母是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川的女天地。在道教宫观中,后土圣母殿的位置应该在中轴线正殿之后。太符观将后土圣母殿做成配殿,与西配殿的五岳诸神放在一个等级,这是不符合道教法度,也显示了太符观的民间性质。

五岳殿即西配殿。据观内碑刻记载,五岳殿曾于清代顺治十四年重修,其主体结构与相对应的后土圣母殿相似,似为明代遗构。殿内塑五岳和四渎神像坐于神台之上,,五岳背后设泥塑背光,四渎上方的山墙上有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两山悬塑构思巧妙,匠心独具,为明中后期作品。“五岳巡幸”图中,山峰连绵,云雾缭绕,东岳神侧身坐于轿中,正向外巡视,侍从手执曲盖、宫扇随行。其余四岳神或乘龙、或坐车、或骑马,前后相随。山林之间有虎豹出没,云雾之中,青龙正在布云施雨。“四渎出行”图中,河神乘一青龙驾辕的龙辇,由龙君牵护,前后有侍从执卤簿相随,其余三渎分别乘龙、马和麒麟。画面中,人物、动物和云雾山石浑然一体,互为映衬,静中寓动,刻画生动。人物、动物造型只有几十厘米高,但衣饰华丽,形态各异,层次分明。

  

道教体系的神祇中,万物有灵。山川河流便成为崇拜对象,以中原河洛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面分别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大山作为代表,成为五岳,历代政权均有国家祭祀活动。唐宋以来,五岳被人格化,并历次加封。太符观内五岳同殿,乃是罕见。

  

河流的崇拜,亦是很早。四渎是指河、江、淮、济四水。《尔雅·释水》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也。”按《水经注》:“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四渎的祭祀始于西周,《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的祭祀在唐宋以后已经日趋减弱,所以民间的四渎庙非常之少,主要是受到来自佛道结合的龙王信仰的影响,龙门庙代替了四渎庙。在道观中能集中奉祀四渎的为罕见。在太符观内四渎五岳共济一堂,更是举世所珍。

太符观的紫薇阁已无存,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其二十八宿塑像和刘秀塑像在文管所的精心呵护下得以保存。其中部分藏于山西博物院,虽然程式化较为严重,但仍不失明代作品的风采。

  太符观虽然是民间的宗教场所,却完美的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思想观念。人们把对天地、山川、河流的崇拜人格化、世俗化,却又将其置于高高的神坛之上神圣化。神圣与世俗交相辉映,宗教与民间相融相通,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普通的神灵。这样,宗教便有了人性,也有了人情味。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亦有了精神的寄托,当面临苦难时亦可以从宗教哪里获得精神的抚慰。人与神灵,一个抚慰人心,一个受崇拜,不可或缺。所以说,人与神的界限哪有那么清清白白。

  

  

  

  太符观还是贾樟柯电影《天注定》的取景地。大海在太符观前毫不迟疑的开枪,面前轰然倒地的是鲜活生命,还是信仰的瞬间崩塌。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对“天注定”的宿命不屈服,奋力抵抗。小人物的命运悲歌,又岂是神灵能够抚慰和救赎得了。

  

  

  谢谢转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