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石窟艺术研究第四辑丨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价值初探
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价值初探
张晓君
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是旅居台湾的冯国璘先生捐资兴建的。这笔捐款的初衷,是用于重建其兄的万佛洞铭序碑。当发现原碑完好无损、历劫犹存时,改刻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其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就于右任撰联的撰书缘起、取回邮投、装裱保存经过以及撰联碑制作建立等情况,进行了简要追述,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述评。在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两岸同胞联袂建造一座丰碑,无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于右任喜读冯国瑞新著,欣然为麦积山撰书对联
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共合作抗日如火如荼,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曙光在望。其时天水籍学者冯国瑞在参与编修《天水县志》、整理家乡文献时,搜集了不少关于麦积山的资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为唤醒地方政府注意保护,乃邀请里中朋友联袂前往考察。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庙会期间到达麦积山,即被满山窟龛所震惊。他们采取“对证古本”的方法寻找古迹,多有符合。遂进行洞窟编号、抄录碑文、勘察地理环境等工作。回城后,在暑期中写成了《麦积山石窟志》一书,约2.4万字,由陇南丛书印社石印发行三百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当时《大公报》、《益世报》、《燕京学报》等先后做了专题报导,接着就有专家学者相继前往揽胜探奇、考察研究。一时文论评价极高,麦积山石窟始继敦煌莫高窟而显扬于世。时居重庆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同时,他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和著名书法家。晚年诗作情系大陆,后病逝台湾。他一生热爱文物古迹,关心提携青年后学。民国时期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建立,就是在他极力催促下,由教育部决定成立的。于右任先生书法造诣很高,所作行草雄浑冲淡,简净险奇。1941年,他在重庆看到冯国瑞新著《麦积山石窟志》,喜不自胜,欣然命笔,撰写了赞颂麦积山的对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图1),对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准确评价。
图1
其时冯国瑞的胞弟冯国璘正在重庆就学,于谒见请益时索得,后又寄回故里。冯国瑞因赴兰州讲学,接到此件,初拟摩刻麦积山崖壁,经装祯暂存麦积山馆;后又辗转收存文物库房。冯国璘捐资的初衷,是重刻其兄撰书的万佛洞铭序碑。冯国瑞万佛洞铭序碑是1947年兴建的。万佛洞即今133号窟,是西崖高处的一座最大的洞窟,早年冯国瑞编撰《麦积山石窟志》时,西崖高处栈道不通,万佛洞内情况不得而知。“前明中木栈为野火所烧,榱椽尚存,人迹决不能至”。此后300年内再无人问津,更无人登临观赏。当地人只是口口相传,愈传愈神秘。为弄清神秘万佛洞内的情况,冯国瑞约了几位朋友,在1947年灯节一同上山,邀请木工文得权攀登万佛洞探险。
文得权应邀来到麦积山下,凭借残桩败栈,攀援而上,进入洞内,仔细察看,用心记忆。下来后描述了洞内的许多奇迹,大家都高兴得狂欢起来,文得权也发了痴!按照文得权所谈,冯先生认定此窟就是五代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所载“兹山西阁之万菩萨堂甚伟丽……”的“万菩萨堂”,又称“碑洞”。大家决定以“天水麦积山建修保管委员会”的名义刻石立碑记事;由冯国瑞先生执笔撰写碑文,题曰“天水麦积山西窟万佛洞铭并序”。“万菩萨堂”改称“万佛洞”即由此始。
该碑序文较长,略述麦积山石窟创建历史及约请文得权攀登万佛洞探险考察经过。序文写道:“昨者木工文得权架插七佛阁椽栋称能,乃倩挟长板,架败栈间,递接而进,至穷处引索攀援,卒入西窟大佛左之巨洞中。(民国)卅六年二月十日事也。洞广阔数丈,环洞二十四佛,十八碑,高有五、六尺者,多浮雕千佛,隐壁悬塑无数.....”该碑铭文共38句,“爰用庾信铭原韵”写成,言辞瑰丽,充分显示出冯国瑞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的文学才华。这就是冯国瑞“万佛洞铭序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各行各业开始步入正轨。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全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旅居台北的天水籍台胞冯国璘先生,料得其兄冯国瑞撰书的万佛洞铭序碑,定然在文革破“四旧”中损毁无存;便致书天水市人民政府,愿捐资人民币两万元要求重建此碑,并且亲自书写了原碑碑文。
二、冯国瑞铭序碑历劫犹存,捐资改刻于右任撰联
1993年2月的一天,天水市委统战部长郭锦堂,持冯国璘所书其兄万佛洞铭序碑碑文前往麦积山,洽商并落实刻碑事宜。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承祖和保护研究室主任张锦秀接待。当得知冯国瑞万佛洞铭序碑历劫犹存时,郭部长十分惊喜!于是把他领到大殿背后,亲眼看到冯碑置于墙脚,完好无损,这才决定不再重刻,遂将冯国璘先生的捐资,用于建造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冯国璘欣然同意。因为于右任麦积山撰联“与其兄的著述攸关”,是于右任先生读了冯国瑞新著《麦积山石窟志》后,才创作了这副名联。当初打算摩刻于崖壁,因为时局不稳等原因未能实现。现在重见天日,刻石立碑,展现价值,既不负初衷,又顺应时代潮流,最为确当。于是正式决定建造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撰联碑于当年7月份开工,9月中旬完工,矗立在东崖大佛前的台地上。
于右任麦积山撰联原件已经装裱,上下联各长241厘米,宽48厘米;联芯长199厘米,宽38厘米,字高30—36厘米。冯国瑞先生在下联裱边有题跋,文曰:“民国卅六年(1947年)寄予兰州,初拟摹刻崖间,因装池仍存麦积山馆中。国瑞记。”下有印章一方。
撰联碑呈竖长方形,高240厘米,宽100厘米,厚26厘米,其中碑头宽110厘米,厚30厘米。碑座长方形,长100厘米,宽75厘米,高55厘米。基座底层为5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墁砌。碑头仿照北魏时期普遍流行的尖拱龛楣设计,内雕平底阳纹莲花、宝珠、忍冬图案,整体造型浑厚古朴,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碑阳竖列镌刻“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十个行书大字,双钩阴刻、涂金,熠熠生辉,字较原作缩小了十分之一,仍然十分醒目。落款上方为行书“于右仁”三字及白文篆印一方;下方刻“冯国璘立”四字(图2)。碑阴镌刻天水籍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撰书的碑记。竖排14行,满行33---40字。行草,书法流畅,自成一体(图3)。
图2
图3
由于受石料限制,刻成后的碑额较原设计缩小了10厘米,略有帽小之憾,相关部门也没有表示不同意见,最后通过竣工验收。在举行揭碑仪式时,霍松林先生当场赞扬张师傅雕刻技艺精湛,碑上刻出的字,效果比原来更好;还特意与他们师徒在撰联碑前合影留念。
9月20日上午10时,撰联碑的落成仪式在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前的台地举行。当时参加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建所40周年庆典活动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全体代表及本所职工100多人参加。遗憾的是冯国璘先生在此前不久已溘然长逝,他的遗孀和经济委托人陈希儒先生等10余名台胞,专程从台北前来参加于右任撰联碑落成仪式。
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张炳玉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共同揭幕。霍松林教授首先讲话,他追述了抗战时期,于右任先生在重庆看到冯国瑞新著《麦积山石窟志》,喜撰“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一联,及其索取投邮、装裱保存、刻石立碑的经过,分析了于右任撰联深刻的思想内容,盛赞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同时赞扬了他的老同学冯国璘热爱祖国、情系麦积、关心乡邦文化建设的可贵精神。
接着天水市委副书记李正平代表四大组织致贺词。首先对远道来的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敬意;盛赞于右任先生一生的业绩和诗文书法成就。他说,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的建立,是对天水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必将垂之久远。冯国璘先生的经济代理人陈希儒先生和冯国瑞的儿媳妇周贞吉女士分别致词。他们对于右任撰联碑的落成非常高兴,对天水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撰联碑的思想内容及书法成就分析
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上下两联共计十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内容丰富深刻。
上联“艺并莫高窟”。意为精妙绝伦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可与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并肩而立,试比高下。石窟寺艺术一般由建筑、雕塑和绘画三大部分组成;其次也有题记和文书。敦煌莫高窟现存窟龛700余个,泥塑2000余身,壁画近5万平方米,尤以壁画称著于世;此外尚有各种古代文书、绢画等约5万件(其中绝大部分流失国外)。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200多个;雕塑3900多件,计10000余身;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尤以雕塑见长,其中又以数量众多、技艺精湛的早期泥塑造像为最。还保存古代文书、各类文物及藏品2000余件。因此,刘开渠先生曾说“敦煌如果是一个历代壁画大画馆,麦积山则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甘肃的这两座大型石窟,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中。敦煌莫高窟远在祖国边陲,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世界驰名;天水麦积山石窟深居祖国内陆腹地,发现较晚,是后起之秀。按开窟年代顺序,敦煌莫高窟最早,名列第一;天水麦积山石窟紧随其后,名列第二。两个石窟群,在甘肃境内东西遥相呼应,如双峰对峙,各放异彩。因此于右任先生撰联麦积山石窟“艺并莫高窟”,是十分贴切的。
下联“文传庾子山”,意为流传下来的描述与赞颂麦积山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文章,当属北周庾信(字子山)所写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当时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曾于麦积山“壁之南崖,梯云凿道,奉为王父造七佛龛”。这个“七佛龛”即现今编为第4号的大型宫殿式崖阁——“上七佛阁”(又称“散花楼”)。请著名文学家庾信制铭,并刻石立碑;原碑湮没无存,碑文却收录在《庾子山集》中。现存庾碑为明代学者冯惟讷、甘茹重刻者。庾信是词赋大家,他的这篇铭文为四言体韵文,共38句。前边的序文较长,亦为骈体。“序” 及“铭”均铺陈排比,极尽夸张,音韵优美,文采飞扬,脍炙人口。冯国瑞在《麦积山石窟志》中写到:“且令岩豁生色者,为庾信佛龛一铭,层壁摩崖,照耀寰宇,虽龙门伊阙,亦无此等伟迹。”于右任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高瞻远瞩,对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准确定位,实属难能可贵。其所撰写的这幅对联,成为麦积山对联中的千古绝唱。
此联不仅立意高远,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而且书法高超,妙手天成。其书为行草,字迹圆润遒劲,简洁概括,笔力雄健洒脱,体势袅娜多姿,为麦积山对联中的佼佼者。历史上题咏麦积山的名联,流传下来的为数极少,于右任先生此联可谓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除了正面的撰联立意高远、撰书俱佳外,碑阴霍松林生先生撰书的碑记,亦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他在碑记中追述当年于右任先生麦积山撰联的产生经过、索取投邮、远寄故里、装帧保存经过,娓娓道来,一往情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其书法娴熟流畅,也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霍松林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在碑记中盛赞于右任先生麦积山撰联“洵足与六朝绘塑争辉”。
于右任撰联,霍松林碑记,可谓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刻碑之初,霍松林先生曾提议碑记由冯国璘执笔,冯国璘以他与霍松林“同里、同学、同受知于翁为由,坚以碑记见委。”霍松林先生“既不获辞,因粗述崖略”,便写成了这篇神情并茂的美文。文中既赞颂了一代宗师于右任高度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书法艺术,又点赞了老同学冯国璘热爱祖国的精神和心系乡邦的情怀;也表现了霍松林先生自身的豪迈气质。
于右任先生留给麦积山的书法墨宝不止这一件撰联。还为麦积山留下了一幅“瑞应丰年”大字匾额和一幅杜诗《山寺》中堂。于右任先生的麦积山撰联,与北周词赋大家庾信的七佛龛铭、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山寺》诗,鼎足而三,堪称“麦积三绝”。麦积山有这三位文学艺术大家的作品存世,使麦积山石窟艺术如同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四、结束语:
刻碑之制,古已有之。我国自秦始皇在泰山刻石以来,代代绵延未断,历代碑碣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碑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的内容可补正史之阙。重点风景名胜少不了刻石立碑。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是在海峡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建成的。
解放前夕,于右任先生虽然去了台湾。但他一直情系大陆,晚年思乡之情更切,渴望两岸早日统一,亲人团聚。晚年诗作《国殇》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其情之悲,不亚于当年屈原在汨罗江发出的万古悲声。于右任先生麦积山撰联碑的建立,是两岸同胞兄弟情谊的见证,在海峡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霍松林教授为于右任麦积山撰联碑所作碑记:
于右任先生“众香丛里过秦州”诗,久已脍炙人口,而其题麦积石窟对联,则湮没不彰。辛未初春,冯国璘先生自台北来函,追述抗战时期,于翁获睹冯国瑞先生新著《麦积山石窟志》,喜撰“艺并莫高窟,文传庚子山”一联,亲笔书写。其时国璘游学渝州,於谒见请益时取回,远寄故里,中经浩劫,未知存毁。余回书略谓于翁为一代宗师,万国景仰。此联既亲自撰书,洵足与六朝绘塑争辉,倘尚在人间,岂有不刻碑建亭、为麦积添一人文景观者乎?至今未闻刻石,则必早化劫灰无疑矣。因建议国璘代书,并与天水市有关领导函商立碑事宜。时逾数月,国璘以手书联见寄,而麦积山石窟艺研所转寄于翁真迹影片,亦接踵而至,不亦奇乎?盖国瑞先生接国璘寄件,初拟摩崖,因赴兰州讲学,乃存於麦积山馆,遂沉睡至今。因国磷提及,当事者遍发馆藏,而此联俨然尚在。其升沉显晦,亦有时耶?国璘心系家乡,神驰麦积,况卒业南雍,即在于翁门下供职,由秘书而主秘,而参事,时深知遇之感。而于翁此联之撰书,又与其兄之著述攸关;且亲手投邮,渴望刻石。及知此联历劫犹存,喜不自胜。乃捐资两万元谋树丰碑;天水各界亦乐助厥成,诚盛事也。余倩国璘撰书碑记,为乡邦文苑留一佳话;而国璘屡以与余同里、同学、同受知于翁为由,坚以碑记见委。余既不获辞,因粗述崖略,距同侍于翁之时已半世纪矣!
文/张晓君
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