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西史村遗址
摘要: 8-0084-1-084.西史村遗址.夏商.河南省荥阳市.古遗址..第八批
西史村遗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4月,郑州市博物馆对西史村遗址进行试掘,揭露面积250平方米。清理墓葬16座、灰坑2个、灶坑1个。西史村遗址遗存丰富,范围较大,对推动豫中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2] [4]
- 西史村遗址
-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
- 夏商
- 约 400000 m²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0084-1-08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74年,荥阳市西史村的一位村民在田地间翻耕土地时,发现西史村遗址。 [3]
1979年春,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件青铜器,郑州市博物馆得到报告后,1979年4月18日至5月19日,对西史村遗址进行试掘,开探方10个,发掘面积250平方米,经发掘揭露出灰坑、墓葬与陶、铜、石、骨蚌器等丰富的遗迹与遗物。 [2] [4
2013年,为配合科学大道的施工,文物部门对西史村遗址再次进行了发掘。 [3]
综述
西史村遗址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面积近40万平方米。遗址所在范围地势较高,南北向被称作“布袋沟”“斜沟”等自然沟纵贯遗址,大多为较平坦的农田。从部分沟壁上可看到清晰的文化层与密集的灰坑分布。经发掘揭露出灰坑、墓葬与陶、铜、石、骨蚌器等丰富的遗迹与遗物。从出土器物与器型判断,西史村遗址经过了早期的二里头文化、中期的二里岗文化和晚期的殷墟文化三个发展阶段。 [4-5]
遗迹
1974年4月,郑州市博物馆对西史村遗址进行试掘,揭露面积250平方米。清理墓葬16座、灰坑2个、灶坑1个。墓葬分两排,东西排列,头向朝南或朝北,墓扩一般长1.75~2.06米,宽0.38~0.75米,深0.15~0.4米。九座墓中每墓有15件随葬品,人体多洒朱砂,个别墓底有殉狗腰坑。墓中还出土商代早期铜觚、铜爵各1件。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商代早期铜1件,从整个墓情况看这是一处平民墓地。28个灰坑中,一期灰坑多为长方形,其他以圆形袋状坑和不规则形坑为多。 [4-5]
综述
西史村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丰富。早期陶器,以深灰陶为主,晚期多灰陶,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早期细绳纹到晚期的粗绳纹,还有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及少量带状纹和同心圆纹。主要器形有鼎、豆、簋、大口尊、缸、盆、三足盘、爵、鬲、杯等。出土大量的生产工具,其中有石铲、石斧、石镰、石刀、石锛、石凿、石弹丸,陶纺轮、陶拍子,骨锥、骨匕、骨镞、骨凿、骨针,蚌刀、蚌镞、卜骨和数量较多的骨笄。 [4-5]
文化遗存
西史村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第一、二期的灰坑多为长方形墓葬都有随葬品,有的墓葬中撒有朱砂随葬,有玉柄形器和海贝,年代分别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二、三期之间和第三、四期之间;第三、四期相当于二里冈下层文化,有的墓葬随葬有铜爵,加上采集的铜罗也属同一时期,表明遗址的规格较高;第五期相当于殷墟文化。 [4-6]
研究价值
西史村遗址不仅遗存丰富,而且范围较大,是荥阳最早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夏商文化遗址,对推动当时豫中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2]
1987年3月1日,西史村遗址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
2008年6月16日,西史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
西史村遗址不仅遗存丰富,而且范围较大,是荥阳最早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夏商文化遗址,对推动当时豫中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2]
参考资料
- 1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9-10-16]
-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荥阳西史村遗址.潇湘晨报 [引用日期2023-04-15]
- 3图中|郑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⑤——西史村遗址-大象网.大象网 [引用日期2023-04-15]
- 4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 5 [M].文物出版社.1981.12.
- 5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郑州市文物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83.
- 6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