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慈胜寺
摘要: 156.慈胜寺.元.河南省温县.古建筑..第五批
156.慈胜寺.元.河南省温县.古建筑..第五批
慈胜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下是关于慈胜寺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创建与重建:慈胜寺的创建年代有多种说法,据方志记载,其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也有说法称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元至元五年(1339年)进行了重修,明清时期亦有修葺。
兴衰变迁:慈胜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兵火破坏,又多次重建和修缮。宋代末年的一场战火曾将其化为废墟,元代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明代和清代均有重修记录,如明嘉靖四年(1525年)的《重修慈胜寺大雄殿记》碑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
建筑布局与现存建筑
整体布局:慈胜寺坐北朝南,原为四进院落,五座殿宇自前向后逐步升高,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延寿殿、毗卢殿,两侧还有罗汉殿、水陆殿、伽蓝殿、地藏殿等。现存仅两进院落,占地4125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
现存建筑
山门:仿元代风格制作,保持元代手法,单檐悬山顶,进深为五架椽,屋面覆以深绿色琉璃瓦。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用绿色琉璃瓦覆顶,檐部有少数元代重唇滴水构件。殿内西壁现存大幅“四大天王”彩色人物画,是元代作品,线条粗犷豪放,形象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单檐歇山顶,为减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门头上悬挂的木制“凤”字形牌匾,上书“大雄宝殿”,书法笔力刚劲,有“铁钩银划”之称。殿内原来全部绘有壁画,现仅存残余部分。
文化价值
“三绝”美誉:慈胜寺旧称有“写、画、塑三绝”,故俗称“三绝庙”。其中,“写”指的是大雄宝殿前门额上方匾额上的“大雄宝殿”四个颜体楷书大字,笔力雄浑;“画”是指天王殿内精美的元代壁画;“塑”则是指寺内的塑像。
艺术珍品:寺内保存的五代时期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全国仅有两件;大幅四大天王彩色元代壁画在中原地区绝无仅有;元代制作的“凤”字造型匾额世存无几。
建筑艺术:天王殿、大雄殿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这两座殿在学术界素以“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元代构件最纯正和最具代表性的元代官式建筑群”备受赞誉,为研究我国元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6月,慈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