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许衡墓
摘要: 7-0619-2-103.许衡墓.元.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古墓葬..第七批
7-0619-2-103.许衡墓.元.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古墓葬..第七批
许衡墓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衡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新李封村村南200米处,是元朝时期的古遗址。 [2-3]
许衡墓,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文革中,许衡墓遭破坏。1987年,重新修复许衡墓。许衡墓存有墓冢、享堂、墓园等建筑。墓冢呈圆形,坐北朝南,周边青石砌筑。墓前竖立“元儒许文正公之墓”古碑一通。墓碑之前为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墓园内南侧为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南北檐下分别分别悬挂“朱子后一人”“道接程朱”匾额。享堂内有许衡汉白玉塑像一尊。释奠堂向南,有高大的碑楼两座,里边都有龟负蟠龙头的石碑,前为乾隆御祭碑,后为欧阳元撰文的神道碑。墓园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侧各有掖门。此外,许衡墓还包括了“许通墓”“许衎墓”等附属文物。许衡墓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高级官僚贵族墓地。这些墓葬自北向南昭穆排列,相随有序,对研究当时墓葬制度、埋葬风俗等具有重要作用。 [2-4]
2013年3月5日,许衡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5]
中文名:许衡墓
地理位置: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新李封村村南200米处
所处时代:元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许衡墓存有墓冢、享堂、墓园等建筑。原茔域占地近20万平方米。墓冢呈圆形,坐北朝南,封土直径约16米,高约9米,周边青石砌筑。墓前竖立“元儒许文正公之墓”古碑一通,此碑下深埋元代《茔域之图》碑,上建仿古碑楼。墓碑之前为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墓园内南侧为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南北檐下分别分别悬挂“朱子后一人”“道接程朱”匾额。享堂内有许衡汉白玉塑像一尊。释奠堂向南,有高大的碑楼两座,里边都有龟负蟠龙头的石碑,前为乾隆御祭碑,后为欧阳元撰文的神道碑。墓园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侧各有掖门。此外,许衡墓还包括了“许通墓”“许衎墓”等附属文物。 [2]
文物遗存
许衡墓前竖立“元儒许文正公之墓”古碑一通,此碑下深埋元代《茔域之图》碑。神道两侧有石人四尊、石马一对、石虎一个、石羊一对。石人文东武西,手持笏板和兵器,系元代遗物。此外尚存元代“许衡神道碑”等残块。 [2]
历史文化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元河内李封村人,元代政治家、理学家,任过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等官职。他热心传播程朱理学,是元代儒学代表人物;与郭守敬等人编写《授时历》一书,比现在世上通用的格里高历历早三百多年。 [2]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许文正公遗书》“茔堂图”“茔堂图说”记载,敕赐茔是许文正公及其子、孙、裔孙的墓地。主墓有六个层次,最前边是敕建三门牌坊,第二层是御祭碑,第三层是神道碑,第四层是释典堂,第五层是许文正公墓,第六层为元明清各个时代围绕许文正公墓所葬的裔孙墓地。“茔堂图说”记载,“元至元十八年世祖赐公墓田一百三十亩,又敕建牌坊一座,享堂三间,坐落河内县东北李封村之东南隅。至元(后)元年元顺帝又赐神道碑树墓前。附葬者公之子居左,公之孙居右,昭穆相承,世世为序。国朝乾隆庚午,我皇上輦輿幸怀,遣官致祭所,公裔孙等恭捧圣语,寿诸贞珉永誌,天恩汪洋无际云”。 [2]
研究价值
许衡墓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高级官僚贵族墓地。这些墓葬自北向南昭穆排列,相随有序,对研究当时墓葬制度、埋葬风俗等具有重要作用。 [2]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许衡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5]
参考资料
1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 [引用日期2023-12-05]
2【文物活起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衡墓.中站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引用日期2023-12-05]
3王道生,李立新.许氏源流[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23.
4焦作:创新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乘势而上打造高能级文旅.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23-12-05]
5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