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遗产日特刊 | 活着的遗产 绵延的文脉
从成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到流淌不息的大运河,从民居瑰宝福建土楼到遥远秘境的土司遗址,和许许多多淹没在废墟中沉睡的历史遗迹不同,这些记录了中华文明千年进程的文化遗产至今还“活着”,它们不仅活在史书中,活在地表,还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都江堰
润泽千年 成就天府之国殷实
都江堰鸟瞰图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都江堰手握三大世界名片。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技术特点而著称,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从而造就“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这项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改变了严重的水涝灾害局面。经历代的治理和完善,都江堰由最初以防洪、航运、灌溉为主要功能的古代水利工程演变为当代具有分流、排沙、泄洪、灌溉和工业用水等功能的综合型水利工程,在古代同期甚至更晚的许多水利工程早已消声蹑迹后,都江堰仍然不停地运转,延续两千年至今从未间歇。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受益人口高达2300余万,灌区达30余县市,成为多目标综合服务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它集经济、社会、文化多元价值于一身,不仅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成都乃至中国的历史人文地标。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流经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它的治水经验与河工技术默默地延伸到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鱼嘴引水
宝瓶口风光
大运河
流淌不息 绵延世代赓续之文化记忆
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登录地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31个组成部分,58处遗产。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是世界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诚如罗哲文先生所说“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国大地上共同构成了‘一撇一捺’的伟大工程,如果说长城凝固了历史,那么运河则是活着的文化。”以京杭大运河枣庄段为例,如今在枣庄,大运河昔日的繁忙景象仍在延续,因此这里被誉为“活着的古运河”。回溯历史,为了避开黄河扰运之弊,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开凿了南阳新河和泇运河。泇运河全长260里,枣庄段占其中的160里,此段也成为唯一一段呈东西走向的运河。清代中后期航道淤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又对泇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此后,在2004年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枣庄运河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南水北调向北输水和省际供水的任务。
台儿庄古城
因河兴商、因河兴市。流淌的运河将南北方的文化兼收并蓄,时光在大运河上交错,从历史款款走来的它已是历史的印记与时代的见证,中国大运河是活着的遗产,在守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浸润现代生活,也考验着沿线各地运河开发利用工作的智慧,未来将赋予大运河更多活力与无限可能。
宝带桥
福建土楼
民居瑰宝 解读客家建筑之标本
初溪客家土楼
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客家土楼有诸多派别,分为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等,以闽派最为有名。闽是福建的简称,因此闽派的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土楼,成为闽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土楼的创造者客家人原是生活在中原一代的汉人,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一路南迁。他们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将自己称为“客家”并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家园,逐渐形成了土楼内以血缘姓氏为纽带聚群的特点。客家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客家族群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居住类型,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沟通族人、还能有效防御兵匪盗贼的袭击和山林野兽的威胁,人们日常劳作生产,其乐融融。
漳州南靖土楼田螺坑土楼群
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不同于已经失去居住功能的其他建筑,时至今日,永定客家土楼仍有人居住,它们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活着的回忆,不仅是解读客家文化的标本,也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今天的土楼,远去的是汉人曾经的蛰伏和坚守,承接的则是汉族历史记忆的博物园地,是触摸客家人心脉的文化圣地。可以说,土楼凝结着汉民族世代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古代民居形态。
土司遗址
因俗而治 见证民族团结的活化石
海龙囤飞龙关
2015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和湖北唐崖土司城共同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处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和聚落、建筑特点。其中老司城遗址是高等级土司宣慰司治所,唐崖土司是等级较低的长官司治所,海龙囤是土司的军事防御城堡。
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现居住于土司城遗址附近的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各族群人民仍然以诗歌、传说、风俗、禁忌等方式来保持对土司的历史记忆、对土司城遗迹的尊重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这对土司统治历史及土司社会具有很好的佐证作用。在历史上,土司遗址周边因民众聚居逐渐形成了几处村落,根据家族族谱记载,部分居民还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他们长期对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贵遗存进行祭拜和维护,自发传承本族群古老的传统习俗如织锦、摆手舞、茅古斯等。
有学者直言,从土司遗址的残存的建筑和遗存的文物,可以看出八百年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堪称“挖”出来的民族团结“活化石”。
老司城遗址鸟瞰
老司城全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刊策划: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遗产编辑中心
主编:张伟 李政
微信编辑:张洁唯
初审:张小丁
审核:贾昌明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