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遗产日特刊 | 博物馆:感知一城、一村灵魂的窗户

摘要: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博物馆通过展陈宣教活动,让文物赋彩生活,推动观众清晰触摸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的脉搏,感受它的心跳与情感。    大咖博物馆:    教育服务 造福一方说到北京故宫,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博物馆通过展陈宣教活动,让文物赋彩生活,推动观众清晰触摸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的脉搏,感受它的心跳与情感。

  

  大咖博物馆:

  

  教育服务 造福一方

说到北京故宫,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自1925年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充分发挥中国顶尖博物馆引领作用,在博物馆收藏、展示、社教、宣传和科技创新方面,贡献巨大,成为行业标杆,名副其实的博物馆界“大咖”。

然而,不被世人周知的是,这样一座有着辉煌成就的博物院,却是充满温度的。多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致力于故宫文化“社区化”建设,故宫与东城区教委合作,已研发了30多种社会教育课程,故宫讲坛还有望进入东城区中小学课堂。此外,东城区还有4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传承人进入故宫,在文物修复等领域发挥了作用。

2018年,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由东城区政府选址,在隆福寺、前门等地区,开办故宫博物院近现代文物博物馆(暂定名)、故宫大讲堂,开设冰窖餐厅、故宫文创馆、故宫文化数字多媒体展览、非遗项目展示、紫禁书院、故宫书店等,让故宫保存的大量近现代文物走出紫禁城,与广大观众见面。

战略协议落地实施,北京前门、隆福寺、王府井等人气旺地,将成为故宫文化展示的“后花园”,人们能及时享有故宫数字化博物馆成果,随时将故宫文化“带回家”。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广场

这种合作对保护和利用好故宫这一文化宝库的珍贵价值,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将东城区打造成为首都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有积极作用。

故宫博物院心系民生,造福一方,正是大咖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乡村博物馆:

  守护文化 留住乡愁

谈到洼里乡居楼,京城很多带娃家长一定不陌生,它是京城以及周边家庭亲子出行首选,网红带娃打卡地,孩子们的天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喂养小动物、爬树、体验农耕,也可以疯跑一天,在户外体能拓展乐园尽情撒欢儿,或者换个口味,与爸妈一起体验一顿农家饭……

为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朝阳区洼里乡的村民整体迁出。村民们虽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乐土,但是他们不想失去曾经的美好记忆、田园生活的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为了留住乡愁,葆有记忆,更为了将这份情怀,这种特色乡村文化更好的纪念、传承、保护,村民杨德禄用拆迁所得款和自己的积蓄,在昌平小汤山建设了洼里博物馆。

洼里博物馆

博物馆2006年筹建,2007年建成,与乡居楼、游乐园等场所,共同组成了洼里乡居楼。整个博物馆内设12个展厅,用时间轴记叙了洼里乡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爸爸的奶奶用过的纺车,母亲洗衣用的棒槌、爷爷推磨用的碾子……博物馆里珍藏的老物件,是杨德禄们祖祖辈辈的积累和沉淀;展厅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黑白照片,展示着曾经的洼里;相关文字介绍,是根据对老人们进行访谈整理录音后所得。

有网友说,博物馆和乡居楼是一个充满乡村野趣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散居于北京各处的原洼里乡民们,在博物馆重温了当年洼里乡的乡土乡情。

洼里博物馆收藏的老物件

因有关规定,洼里乡居楼暂停营业,现在正在搬迁,包括洼里博物馆在内的所有设施及馆藏老物件,也都迁移到离原址不远的东营。那里有200亩樱桃园,有更好、更大、更适合的场地,来安置这座充满情怀与感念的博物馆。

  老字号博物馆:

  企业的重要营销场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68号,有一家帽业老字号博物馆——盛锡福博物馆。该馆于2008年6月开始筹建,历时两年,于2010年6月正式开馆,是一家公益性展示中国帽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盛锡福博物馆

盛锡福博物馆的门脸不大,乍一看,还以为只是一家卖帽子的商店,走进博物馆方知别有洞天。博物馆以中国冠帽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等演变过程为主线,共设有盛锡福发展历史展厅、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工作室、民族帽展厅、古代冠帽展厅等。在盛锡福发展历史展厅,观众可以了解盛锡福从民间享有"头戴盛锡福"美誉的帽子店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史;在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工作室,观众可以了解制帽工艺,挑选心仪商品;在民族帽展厅和古代冠帽展厅,观众可以欣赏到多个少数民族的精美帽子及饰品并了解从汉代皇帝的御冕到清代帝后朝冠的古代冠帽发展史。

“追溯中华冠帽历史文明、继承传统冠帽制作技艺、发展冠帽文化”是盛锡福博物馆的建馆宗旨。这座博物馆不但记述了百年老字号盛锡福的创业、继承与发展,还为观者细致描摹出我国帽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顾客了解冠帽文化、制帽工艺、挑选称心商品提供了便利,使顾客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陶冶情操。

众所周知,对于老字号企业,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源,而博物馆正是这些企业软实力的良好载体。盛锡福创立于1911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它就为毛泽东制作过将校呢圆顶帽,为周恩来出访苏联制作过水獭皮帽。这个老字号制帽企业,通过深入发掘中华民族悠久的冠帽历史文化和传统服饰文明,将文化和技艺代代相传,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体,不断创新发展。

盛锡福博物馆售卖展柜

今天,盛锡福博物馆通过自身收藏、赋能和开发功能,让自身品牌有内涵,让产品有根源,让品质看得见。这座沉淀了思想、活化了文化、培育了信任、传递了价值的博物馆,这座能为盛锡福焕活、开发、创新的博物馆,正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演变为这个老字号企业的重要营销场。

  工业遗址博物馆:

  传承工业历史 彰显城市文脉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以及社会集约化、信息化建设,很多城市中的特大型工业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或搬迁至郊区发展,留下了老厂房。这些特大型工业企业,它们的前身很多是清末或民国时期建造的,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持下,当地政府部门将老工业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打造文化产业主题区,同时修建工业博物馆以展示工业时代的历史,工业遗址类博物馆应运而生。

重庆工业博物馆

重庆工业博物馆就是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它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李子林片区,依托重庆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由“百年风华”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构成。该馆2015年正式启动工程建设,2019年9月竣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年列入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重庆十大地标性文化设施项目,全国十大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项目,首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等。正式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

在这座博物馆里,你可以领略工业迷城的炫酷:用巨型钢铁设备及部件构建的“小黄人”城堡,为冷冰冰的钢铁脸换上呆萌表情包;“山城牌”汽车、迪马、庆铃、嘉陵、力帆、大江等品牌的早期车型和1997年生产的第一辆运钞车陈列,记载了重庆工业发展的荣光;在钢水浇铸的雕塑前,你是否能联想到钢花四溅、奔流汹涌的壮美场景?或者来场放松之旅,跳上“涂鸦火车”摆好pose,追一追时尚流行ins风。还可以安静下来,漫步“主席步道”,抬头眺望一下书写着红色标语“质量是第一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是职工的饭碗”的大烟囱,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重庆工业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重庆这座城市保留工业记忆、保护工业遗产、展示工业形象、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文化品味的重要载体,为传播重庆百年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及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伟大工业精神做出更大贡献。

  生态博物馆:

  人与自然的活态展示

随着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化进步,1990年代,有关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被引入。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

梭噶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的交界处的梭噶乡,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平方公里。所辖12个社区(自然村寨),总人口5000余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40公里。梭嘎生态博物馆是中挪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文化项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苗寨建筑

这12个村寨因与世隔绝,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传统。村民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在这里,你可以倾听三眼箫、口弦、木叶、唢呐、芦笙、牛角等演奏出的奇异音乐,你可以观看妇女们纺纱织布,画蜡刺绣,飞针走线,缝制美丽的衣裙,还可以通过一幅幅奇异的民俗画面,了解一段悠远的历史……

唯一能够彰显这座生态博物馆身份的建筑,要数建在梭噶寨脚的资料信息中心了。资料信息中心的大门由圆石垒砌而成,被装饰成伸出两只精壮牛角的宅门,气势不凡;进入大门便是一组民风淳朴的民族建筑,杉木结构的房子嵌着花格子窗户,这是当地民居的“再版”。资料信息中心集信息搜集整理、资料文物展示和接待功能为一体,向游客介绍独特苗族文化的基本情况,同时为即将进入生态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进行宣导。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搭建了苗寨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梭噶寨居民的极端贫困现象,引发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如今,贵州省人民政府为村民建设了新房,大部分居民迁入了新居,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满足了当地村民对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是博物馆造福人民最好的体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刊

  策划: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遗产编辑中心

  主编:张伟 李政

  微信编辑:张洁唯

  初审:张硕

  审核:贾昌明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