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10月11日电 (记者武勇)10月9—10日,“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主办,粤海关博物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系承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海关史领域学者及海关工作者,共同探讨粤海关研究及其近代变迁之路。
“粤海关”是我国最早以“海关”命名的机构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粤海关制度及相关人物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广州海关关长谢松认为,海关史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基点。粤海关的研究起步很早,最早可追溯到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等著作以及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等论著。
此次研讨会上,部分学者运用多种材料对粤海关监督唐英、粤海关副税务司马地臣、洋务边缘人物李圭进行研究。中山大学青年学者黄超运用中外史料,对十三行时期的粤海关监督唐英做了初步的研究分析。黄超所用资料主要为已出版的唐英《陶人心语》及东印度公司档案。他表示,在唐英手稿中,记录了“乾隆十六年辛未到粤大西洋夷商货船十九只”,反映出清初洋人商船的进出口及开舱贸易均须得到粤海关监督许可的制度,又记录了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船只的信息。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东西方贸易日益兴盛,西方各国、明清中国乃至东南亚国家都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航海文献、海图、文物资料。近年发现整理的一批官方、民间航海图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利用《清宫海错图》对中西海洋动物知识的交流进行研究。他认为,聂璜在《清宫海错图》中表现的海洋动物,以接近于西方观望、勘察、分类、客观记录和比较分析的态度来表现鱼类。在中国图像文献和绘画史的脉络下,《清宫海错图》不仅超过了“康熙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的“异鱼部”,以及《闽中海错疏》《然犀志》《记海错》等对海洋动物的描述,也超越了承载着海洋动物新知识的汉文西书《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李庆新多年来关注明清中国与中南半岛的海上贸易,他通过搜集《查询广东至暹罗水陆道里图》《暹罗航海图》《交趾中南半岛情形图》等珍贵的航海资料,结合档案、笔记等文献资料,呈现了16—18世纪中国到“暹罗城”的航程,揭示清初中南半岛半独立政权“河仙国”与清王朝之间密切的政治关系。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粤海关相关资料的发掘运用也受到学者关注。广东省档案馆副局(馆)长黄菊艳介绍,广东省档案馆保存有5128卷粤海关档案,还保存了海关档案资料2855册。这些档案内容完整而丰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如何更好地推进粤海关及其相关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吴义雄认为,粤海关研究既要坚持学术本位,也要有积极的现实关怀。只有运用好海关史的中外史料,才能在精心研究海关史的基础上,超越单纯的海关史研究,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解读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