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宝鸡高新小学考古发掘记
考古是一种对久违了的历史的认知
考古是枯燥的,这枯燥源自于日复一日的在工地苦熬,有时候一个工地发掘下来收获的一堆人骨或是对盗墓贼的愤恨。
考古又是快乐的,这快乐与金钱无关,与物质更是不着边,这是纯粹一种精神的快乐,是一种对久违了的历史的认知。
一处遗址,一片墓地,就这样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也揭开了那段尘封的被埋没已久的历史。从此历史不仅仅是由历史学家所书写的,考古工作者用他们手中的手铲、毛刷同样也在为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点缀不一样的亮光,这种不一样主要是源自于中国的历史绝大部分乃是王侯将相的历史,而考古工作者所探究的历史,不仅有王侯将相的风花雪月、争名夺利,大部分的是平民百姓的历史,是他们的儿女情长、凡尘俗事,是他们对于生死的理解、生活的艰辛。
郭家崖墓地是一处典型的秦人平民墓地
墓地位于宝鸡市高新区高新零号路郭家崖村一处台地上,西为天玺台小区、北为高新大道,南临德福世家小区。为了配合高新小学建设,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对小学所涉及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41座。根据出土器物结合墓葬形制,初步判断这是集秦墓、汉墓、唐墓为一处的墓地,其中又以秦墓为最多。
秦墓典型的特征是屈肢葬,当然仅限于普通人,屈肢葬是一种从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葬式。
顾名思义就是肢体是弯曲的,当然弯曲的只有下肢,学者研究认为屈肢葬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3000年的华南地区,并且将屈肢葬分为南方屈肢葬、北方屈肢葬,南方多为蹲踞式,北方多为跪坐式。
郭家崖墓地的屈肢葬当为跪坐式。
关于古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葬人,目前有一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向胎儿的形象,象征人死后又回到他们所生的母胎中;第二种认为,第一种说法是错误的,采取这样的葬式主要是为了节省墓室空间,节省人工;第三种认为是休息和睡眠的姿势;第四种,捆绑说,防止死者的灵魂对活人进行骚扰;第五种,“窋卧”说,为了防止鬼去侵扰。
秦人之所以流行屈肢葬,可能与秦人中有一大批戎人有关。众所周知,秦人的领土,大部分是自己从戎人哪里抢夺过来的,周平王实际上是给秦非子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在抢夺领土的同时,领土上的人民自然也就成了秦人。之所以推测屈肢葬可能是秦人中的戎人,是由于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地理上,离秦人最近的是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这些文化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屈肢葬。
郭家崖墓地所发掘的秦人墓,在墓葬形制上有“凸”字形洞室墓,“一”字型洞室墓,“凸”字形洞室墓是在竖穴长方形的一边开凿洞室,将木棺放入,然后将洞室口部以木板封堵,“一”字型洞室墓是在竖穴的短边一侧开凿洞室。有的墓葬在洞室一端开有壁龛。秦人的简朴直接体现在了墓主的随葬品上,一般墓室内仅有一两件器物,且都是陶器,陶罐、陶鬲等,大部分的墓主随葬有铜带钩。
以郭家崖台地为中心的区域,目前为止已经发掘了数处秦人墓地,这些墓地的发掘,使我们充分的了解了普通秦人的葬俗、葬式,对生死的理解。就是这些秦人以他们那种屈肢而不屈志的精神,筚路蓝缕,以为周王养马起家,奋起于戎狄环伺之地,经历了三代宗主战死,诸国卑秦之痛,历几百余年,最终收周之故地、霸西戎,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罕见的完整汉墓
对于大多数考古人来说,能发掘到一座完整的古墓葬实属不易。从古至今,盗墓猖獗,如遇到财政吃紧,官盗也时有发生。从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到近代的东陵大盗孙殿英,这些还都是能耳熟能详的,有史可考的。而私盗更是屡禁不止,无名的盗墓者多如牛毛,以至于有十墓九空之说。幸运的是这次在高新小学的考古工地上,我们就发掘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汉代砖室墓。
古代版的三室一厅
这座汉代墓葬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前室、耳室、后室几部分组成,是典型古代版的三室一厅冥居。拥有三室一厅的墓室是从汉代开始的,且是用青砖垒砌而成,券墓技术已相当成熟,卧室葬夫妻二人,客厅放置大量的随葬品,足见汉人事死如事生的价值观。
砖室墓室是汉代墓葬的一大特色,起始于西汉中期的关中、中原地区,在以后各代均有沿用。与后代不同的是汉代砖室墓往往由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内部往往没有宋元时期的壁画,也没有仿木结构建筑。
东汉的地主
根据出土器物对比,此墓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大家知道,东汉晚期爆发的黄巾军起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当时能建造这样一座墓葬,表明墓主的身份至少是地主。
东汉开国者刘秀由于得到了当地地主集团的支持,最终建立的东汉政权,因此东汉一朝始终未能摆脱地主集团对于国家政权的控制,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这种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掌控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间虽然有曹操的唯才是举,但是也是应一时之需,到了曹丕当政时期为了缓解中央与豪族之间的关系,又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直到隋代确立了科举制度之前,世家大族都是传统上的政治大玩家。
青铜摇钱树
此墓随葬品中不仅有陶罐、陶釜、铜钱等,其中最为显眼的要数一个青铜摇钱树。墓葬中出土的摇钱树是汉代墓葬的一个特点,主要流行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摇钱树是一种集二元崇拜于一身的明器,首先由祈求成仙的寓意,因为在要钱树上有一些神仙题材,其次,也有一些现实的寓意,因为摇钱树上挂满铜钱,显示要将财富带入死后的世界。宝鸡地区很少出土摇钱树,这次出土的摇钱树,是宝鸡地区与西南地区交流的有一个例证,显示汉代时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是有互动的。
东汉是一个一大地主为主导建立起来的政权,东汉没有经历像西汉以及后世朝代的大规模战争,大地主的利益损失并不是太大,而东汉王朝的建立是在大地主集团的支持之下建立的,所以东汉虽然到中后期社会政治一直不稳定,但是大地主还是能够维持自己的奢靡的生活,修建豪华的墓葬,甚至要将今生财富带入后世。
转载自“周秦故里矞矞陈仓”
矞矞[yù yù]:指明盛貌。语出汉扬雄《太玄·交》:“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司马光集注引王涯 曰:“矞矞皇皇,明盛之貌。”一说万物当春生长貌。范望注:“矞矞,物长春风之声貌也。”
陈仓:宝鸡市陈仓区。
============延伸阅读============
血池考古、雍城建筑基址
…2018年宝鸡这些考古成果令世人瞩目
2019年1月25日,宝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18年度宝鸡市考古工作成果暨旭光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情况新闻发布会。血池考古、“密畤”重要线索、雍城建筑基址等考古发现向世人揭晓。
血池祭祀遗址荣获中国田野考古最高奖
据了解,2018年,宝鸡市考古工作内动外联,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动性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勘探面积24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勘探面积0.3万平方米;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勘探面积46.7万平方米。共发掘古墓葬78座、祭祀坑57座、陶窑6座、建筑基址1座,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血池祭祀遗址荣获中国田野考古最高奖——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一等奖。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取得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团体资质。
吴山遗址将秦汉国家祭天遗址发现时间向前推进
去年宝鸡市主动性考古钻探发掘4项,项项发掘成就令人惊叹。
下站遗址钻探发现“密畤”重要线索。3月至5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对陈仓区下站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钻探面积24万平方米,钻探出各类遗迹1400个,其中有长方形马坑、车马坑和建筑遗址。
血池考古再次印证了古代祭天礼仪。6月至8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与陕西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进行了2018年度凤翔雍山血池遗址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根据血池遗址所处的位置、地表建筑材料,尤其注意到疑似构成“畤”的坛、场、道路、建筑、祭祀坑等各类遗迹的总体布局特征,初步判断血池遗址应该就是汉代“北畤”所在地。血池遗址是继礼县鸾亭山“西畤”相关遗迹后,首次在雍城郊外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畤”遗存。进一步明确了雍城遗址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雍城建筑基址考古有新发现。8月至12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配合北大师生教学实习,对雍城豆腐村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探方67个,发掘面积175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建筑基槽、夯土、建筑外围垫土等。从其与宗庙一号建筑遗址位置及“左祖右社”的关系推断,可能为春秋时期秦穆公所筑之宫殿群,即朝寝建筑。
吴山遗址可能是“吴阳下畤”。10月至12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陈仓区博物馆联合对吴山祭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祭祀坑8座,形制完全一致,全部为东西向近似方形的车马祭祀坑。每座祭祀坑长约4.3米,宽约3.8至4.0米,深度0.3至2.8米不等。祭祀坑内均为四马一车,马骨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了玉人、玉琮等级别较高的器物及马饰、马衔、马镖等车马器。车舆旁侧或马骨旁侧还放置铁质农具一件——铁锸。铁锸出现在祭祀坑中,表明铁锸已经不仅仅是农具,而是与玉器、车马同属祭品,针对特别祭祀对象的,这对判断吴山祭祀遗址的性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确认了吴山遗址与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内涵基本相同,年代较血池略早。这将秦汉国家祭天遗址的发现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青铜摇钱树出土 见证宝鸡地区与西南地区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宝鸡考古部门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工作4项,勘探46.7万平方米。高新小学墓地发现完整汉代砖室墓葬。2018年年初,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了宝鸡高新区零号路高新小学墓地,共发掘秦、汉时期的墓葬41座,出土文物117件(组)。其中一座砖室墓是宝鸡地区保存完整的汉代墓葬,极为罕见。该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前室、耳室、后室几部分组成,是典型的三室一厅冥居。墓葬随葬品中不仅有陶罐、陶釜、铜钱等,其中一件罕见的青铜摇钱树,是宝鸡地区与西南地区交流的又一个例证。
5月至7月,为配合千阳县东城幼儿园建设,工作人员对项目选址涉及前川遗址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发现古代遗迹10处,其中陶窑6座、灰坑2个、灰沟1条、墓葬1座。陶窑均为半地穴式,由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室和烟囱等五部分组成。窑室平面呈方形,操作坑形制各异,均有出入上下台阶,窑门呈圆拱形,底部设火膛,窑室为方形,窑床平整,窑室壁上部内收,烟囱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类。根据窑址规模,应该属于当时的官窑。在该窑址内首次发现了一组组合式陶窑,由四个窑室共用一个操作坑,具有省工省时,产量大、效率高等特点,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与创新。
7月至8月,对蟠龙新区的清代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3座,分为竖穴墓葬和竖穴墓道洞室墓两种形式。出土器物有钱币、铜扣、铁铧,共计3件(组)。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当地清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9月至11月,对凤县大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6座,其中竖穴土洞墓15座,砖室墓1座。出土了84件(组)文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器、兵器、货币等。此次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多为竖穴土洞墓,葬式均为屈肢葬,无腰坑,墓葬中带有踏步式上下阶梯,有的墓葬墓主头部铺有料姜石,与同时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墓葬形制、葬俗迥然不同,经初步分析,墓主或与古羌戎有关。
2018年是宝鸡市考古工作大丰收的一年。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介绍,这些考古研究成果为宝鸡市“四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丰富了宝鸡市馆藏文物内容,为我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