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文征明谢时臣等笔下的雪意,吉林省博物院今展“万里雪飘”
摘要: 澎湃新闻获悉,“万里雪飘——吉林省博物院藏冰雪题材书画展”于12月22日在吉林省博物院开幕。本次书画展主要依托院藏文物,选取部分冰雪题材书画43件,从雪景、花鸟、人物三个角度展示南北冰雪的异同。其中有明代吴门领袖文征明的《早朝诗》行书卷,为文氏记录在北京任职时的所见所历,内有雪后早朝、元旦朝贺等诗作描写了北方冬季的景致;有明代谢时臣款 ...
澎湃新闻获悉,“万里雪飘——吉林省博物院藏冰雪题材书画展”于12月22日在吉林省博物院开幕。本次书画展主要依托院藏文物,选取部分冰雪题材书画43件,从雪景、花鸟、人物三个角度展示南北冰雪的异同。其中有明代吴门领袖文征明的《早朝诗》行书卷,为文氏记录在北京任职时的所见所历,内有雪后早朝、元旦朝贺等诗作描写了北方冬季的景致;有明代谢时臣款以及清代蓝洄款、王翚款雪景数幅,笔墨精致,颇有可观之处;更有近现代以来雪景名家,如溥心畬,张大千尝称其:“并世画雪景,当以溥王孙为第一,予每避不敢作。”
寒山积雪
中国的山水画家自古以来喜欢画雪景,远者如北宋的李成、范宽,近的如末代王孙溥心畬等,清初恽寿平题《雪图》:“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荡坚洁。”可见中国绘画作雪景,并非只是为了描绘冰天雪地的客观实景,而是借雪景抒情,所以妙处不在于技法有多高明,而在于擅长营造雪景那种“荒寒”的气氛,“荒寒”被认为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落凡尘、不食人间烟火的情怀,石涛有言:“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指的是绘画技法方面的训练,而“啮雪”指的是心性的修养,绘画技法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修炼,从而超越技巧,以清旷的冰雪之心去作画,方能打动人心,方能“浩荡坚洁”,方能写此一幅冰心玉壶。
1、明 刘珏(款)《燕山八景之西山霁雪图》
特别说明:此作虽为刘珏款,然用笔厚重繁密,时见风流,有石乱木秀之趣,且款书温润可爱,颇有可观处。
特别说明:此作为谢时臣款,笔墨雄强刚健,多有戴进笔法。“七十四翁”白文印上方尚有一枚白文印,似乎为“孔丞家(深)印”,未敢定论,以待识者赐教。

特别说明:画题“赵承旨”为元代书画家赵孟睿
寒山积雪
中国的山水画家自古以来喜欢画雪景,远者如北宋的李成、范宽,近的如末代王孙溥心畬等,清初恽寿平题《雪图》:“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荡坚洁。”可见中国绘画作雪景,并非只是为了描绘冰天雪地的客观实景,而是借雪景抒情,所以妙处不在于技法有多高明,而在于擅长营造雪景那种“荒寒”的气氛,“荒寒”被认为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落凡尘、不食人间烟火的情怀,石涛有言:“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指的是绘画技法方面的训练,而“啮雪”指的是心性的修养,绘画技法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修炼,从而超越技巧,以清旷的冰雪之心去作画,方能打动人心,方能“浩荡坚洁”,方能写此一幅冰心玉壶。
1、明 刘珏(款)《燕山八景之西山霁雪图》
特别说明:此作虽为刘珏款,然用笔厚重繁密,时见风流,有石乱木秀之趣,且款书温润可爱,颇有可观处。

明 刘珏(款)《燕山八景之西山霁雪图》
2、明 谢时臣(款)《关山雪霁》 纵342厘米 横99厘米特别说明:此作为谢时臣款,笔墨雄强刚健,多有戴进笔法。“七十四翁”白文印上方尚有一枚白文印,似乎为“孔丞家(深)印”,未敢定论,以待识者赐教。

明 谢时臣(款)《关山雪霁》 纵342厘米 横99厘米
3、明 宋旭《雪居图》 纵135厘米 横76厘米
明 宋旭《雪居图》 纵135厘米 横76厘米
4、清 王翚(款)《春山晴雪图》 纵140厘米 横60厘米特别说明:画题“赵承旨”为元代书画家赵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