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池苑遗址及乙二十基址2020年发掘成果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池苑遗址及乙二十基址发掘成果
池苑遗址介绍
殷墟的池苑遗址最早发现于2005年,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站所对小屯宫殿宗庙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勘探,发现了一个约50000平方米的大水池,称之为“池苑遗址“。
池苑由“池”和“苑”组成。池指水池。池位于小屯宫庙区甲、乙、丙三组建筑基址的西侧,向北有两处水道与洹河相通。苑,则是苑囿,在古代苑囿通常是指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近些年来,在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不仅发现了“池”,还发现了“苑”,即苑囿遗址。在池子与其北侧的洹河之间,由东、西两侧排水道,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封闭区域,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称为“核心岛”。
2019年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对核心岛进行系统勘探,发现该岛被一条东西向沟状遗存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之为“北岛”和“南岛”。2019年完成了北岛的系统勘探,目前正在编写《小屯宫庙区核心岛(北岛)勘探报告》,2020年启动了南岛勘探,目前勘探工作仍在进行中。
关于殷墟小屯宫庙区池苑遗址的探索,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园林、水文、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多学科参与,呈现一处3000年前晚商王朝园林式的宫殿宗庙建筑群。
乙二十基址介绍
乙二十基址最早发掘于二十世纪30年代。当年仅发掘了北殿的西半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乙二十基址是一座东西长方形的夯土基址。2004-2005年的勘探结果推测乙二十基址可能为一座四合院建筑群的北殿。2020年为配合殷墟宫庙区保护展示项目实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对该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两座夯土基址,分别编号F5和F6。
F5,呈南北长方形。东西宽8~8.5米,南北已揭露出17米长,向南出今年发掘区(经钻探向南尚延伸30米左右),夯土厚1.7~2米。平面无明显柱网结构,夯土基址范围明确。东侧疑为院落地面,质地较硬。F5与早年发掘过的乙十八、乙十九和乙二十,恰好组成乙二十四合院建筑群的西北隅。
F6,位于F5西侧,大部向西延伸,推测应是丙组基址的组成部分。F5东边缘也揭露出南北12.5米长,宽度仅0.35米。沿东边缘有五个柱洞,夯窝间距1.4~1.80米,应是房檐柱。
从空间布局看,F5与基北侧的乙十八基址之间留有3~3.5米宽的通道,推测应是乙二十基址向西通向丙组基址的门道。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文博安阳公众号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