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遗址空间功能中的文化形象与公众需求

摘要: 在前面几篇当中,我们围绕遗址文化形象的构建以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展开讨论。本篇我们将目光回归到遗址空间内的基本功能,尤其是与公众需求所相关的部分,探索如何合理规划利用遗址空间,展现遗址文化形象的同时,让遗址发挥出更好的功能,让更多的公众受益。一、遗址空间功能中的文化形象 一般来说,考古遗址公园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基本功能。在这些功 ...

在前面几篇当中,我们围绕遗址文化形象的构建以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展开讨论。本篇我们将目光回归到遗址空间内的基本功能,尤其是与公众需求所相关的部分,探索如何合理规划利用遗址空间,展现遗址文化形象的同时,让遗址发挥出更好的功能,让更多的公众受益。

一、遗址空间功能中的文化形象

一般来说,考古遗址公园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基本功能。在这些功能当中,除了科研所覆盖的是相对小众的专家学者或者文史爱好者外,其他均面向大多数公众,主要为非专业的大众化需求。

遗址文化形象与遗址空间功能的专业化与大众化恰好对应。遗址的文化形象中既包含遗址的文化内核,又存在再思考与再加工的成分。(关于遗址文化形象的定义与内涵,在此前已经专门讨论过,兹不赘述。)其中,文化内核的部分源自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是每个特定遗址有别于其他遗址的根本;再思考与再加工的部分则主要基于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情感上能够获得公众的共鸣,可以促进更多人对遗址的关注及思考。从这个层面讲,在开展遗址空间功能利用时,应当注意到这种二元性,并分别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采用合适的使用途径。

二、遗址空间功能中的公众需求

在遗址范围的展示利用中,空间和功能布局的规划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遗址文化内涵的表达以及其他价值的实现。在此空间内需要设置展陈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识设施等。此外,遗址的外部空间布局也要同步考虑,主要包括依托于遗址的其他产业的分布、遗址附近的社区布局、配套的服务或功能性设施的规划等。遗址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和遗址的文化形象相契合,防止出现产生违和感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场地因素来合理布置,与需求紧密结合

大体上,遗址公园内除了重要遗存和环境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以及管理设施等基本功能外,其余均与公众活动需求密切相关。公众需求可根据属性不同分为知识需求和生活需求这两大类。

知识需求源自遗址自身属性,但又不局限于对遗址的参观,比如,在专业化方面,可以针对一些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设计出专门的服务项目,如专业性更强的参观导览、文化进修、国际合作等;在大众化方面可以做的就更多了,公众普遍具有获得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遗址公园作为一种有别于课堂、书本乃至传统博物馆的存在,恰好能够以更为直接、生动的方式提供此类知识。许多遗址公园已经开展了面向青少年的公众考古活动,包括公众考古进校园、考古发掘现场参观、考古夏令营、移动课堂等诸多形式。但是上述活动的短期性使这种功能发挥和效应积累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遗址公园内专门开辟场地,设置常规化、长期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基地十分必要,另外还可将活动场所外移,更加深入到社区生活中。

生活需求方面,以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需要为主。遗址建设成遗址公园后所具备的公园属性,也可满足公众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在设置休闲娱乐性质的设施时,可以更多地站在公众的角度去考虑,融入一些通俗易懂、轻松现代的元素,使得遗址、空间、设施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也让遗址的文化形象更加贴近公众和生活。

西安城墙护城河

位于城市内部或者紧邻城市圈的一些遗址,若进一步利用好遗址的文化形象,还可使其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到周围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当中,与公众生活的需求充分对接,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特色活动场所”。例如西安明城墙,已经成为专门的历史文化景区,在开发建设时不仅注意到城墙本体的专业化保护展示,还关注到护城河在整个景观中的重要性,逐步开展了清淤和相关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以往护城河脏、臭、乱的面貌,使其成为市民日常锻炼、休息、玩赏的绝佳场所,成为了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位于城市郊区或者远离市区的遗址,游客多于节假日前往,则可以安排一些假日休闲主题鲜明、参与性较高的活动,让具有知识需求和休闲需求的人群各得其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