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遗址展示中的“故事”挖掘与讲述——以渤海中京城遗址为例

摘要: 遗址的核心价值主要反映在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价值,尤其是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除了考古发掘发现的信息以外,结合浩如烟海的古代史料、碑刻资料、民间传说等,可以相互佐证,挖掘出很多信息内容。遗址公园展示设计及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中,除了将物质遗存如城墙、墓葬、基址、遗物等保护好、展示好之外,也应将历史信息价值充分提炼和展示出来。  如何将遗 ...

遗址的核心价值主要反映在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价值,尤其是历史时期的考古遗址,除了考古发掘发现的信息以外,结合浩如烟海的古代史料、碑刻资料、民间传说等,可以相佐证,挖掘出很多信息内容。遗址公园展示设计及博物馆展览策划中,除了将物质遗存如城墙、墓葬、基址、遗物等保护好、展示好之外,也应将历史信息价值充分提炼和展示出来。

  

如何将遗址的价值普及开来?怎样拉近人群和遗址的距离?与平铺直叙地费力宣传“这个遗址如何重要”相比,“讲故事”或许是一个更为快捷有效的途径物质遗存所包含的信息很难传达,而故事则生动有趣得多。通过故事来将遗址的历史发展讲述出来,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兴趣。当人们提起遗址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土堆子”,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如此一来, 遗址的文物价值也就轻松呈现出来,且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知。

下面以渤海中京城遗址为例,谈谈如何挖掘和串联信息,来讲述遗址的“故事”。

渤海中京城遗址和龙头山古墓群是渤海国的重要文物遗存。渤海国(公元698 年~926 年)是我国唐朝至五代时期粟末靺鞨建立的以靺鞨族为主体、以我国东北地区东部为主要统辖区域的地方民族政权。

西古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区东北约 20 公里的海兰江左岸,曾一度作为渤海国初期王城,后作为渤海五京之中京显德府所在。位于西古城遗址东南约5 千米的龙头山古墓群,是渤海国的王室贵族墓地之一,该墓群始建年代在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将国都迁至中京前后,即唐玄宗天宝中(公元748 年左右)。两处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渤海中京城遗址。2013年12月,渤海中京考古遗址公园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西古城遗址(自摄)

一、结合史籍查阅考古资料研究,提炼出与渤海中京城遗址有关的历史人物。

史籍中出现的渤海人物众多,这里所选择的应当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与中京的建设、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除了史籍之外,考古材料也是我们的重点搜寻对象。因为渤海国墓葬受到唐文化的影响,也流行使用墓志,有不少墓葬的墓主人是可以确定的。这些人物比史籍中记载的更加贴近遗址,墓志中涉及到的墓葬地理位置、人物关系等信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遗址的价值。选择之后,还要对这些人物的历史故事形象进行定位。我们选取了下面几位:

1、大祚荣

大祚荣较早地接触过唐文化。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契丹人发动了反周的叛乱,营州地区的粟末靺鞨首领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由于对武周政权的边疆政策不满,也参与其中。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代父而立,继续反周。武则天派军队镇压,但是大祚荣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追兵,从此也为其建立渤海国拉开了序幕。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突厥攻入唐朝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契丹、奚等民族归降突厥。大祚荣遂利用此机遇,在东牟山(今延吉城子山山城)建立了“靺鞨国”政权。

李唐皇室复辟之后,大祚荣重新归附。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大祚荣接受了唐朝中央遣使崔䜣的册封,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自此,大祚荣建立的粟末靺鞨民族政权,正式定国号为渤海。

大祚荣的故事形象定位是较早接触唐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后自立建国后接受唐朝册封归附,心系中原文化,渴望与唐王朝和睦共处。大祚荣与武周政权的冲突,并不能视为民族矛盾或分裂行为,主要是由于对武周政权的政策有所不满,也可能因道路阻隔,无法与中央政府取得联系,导致相互之间生出隔阂。也正因此,当李唐皇室复辟之后,大祚荣迅速接受了招抚并获得册封。

2、大武艺

大武艺是大祚荣的嫡长子,渤海国第二代君主,他是受唐玄宗的正式册命而即位的,臣属于唐王朝。大武艺是一个颇具才略的首领,在其统治期间,渤海国的实力迅速增长,东征西讨,扩张领土,并且击败了新罗的入侵。但是,大武艺个人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试图挑战唐王朝的宗主权威。

开元二十年,大武艺进犯唐朝政府直接统治的登州、营州地区。对此,唐王朝立即组织了反击。与渤海相比,唐朝毕竟国力雄厚,很快,大武艺就意识到了双方实力的天壤之别,于是认输,重新承认自己的臣属地位,与唐朝交好。

大武艺可以说是渤海历史上的转折性人物。从大祚荣的仰慕唐朝、接受册封,到第三代首领大钦茂全面吸收唐文化,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渤海距离中原地区非常遥远,道路迂曲,山川阻隔,很多人对于唐朝的了解有限。因此当其自身有所发展以后,容易产生自大的心态,大武艺正是其中的核心代表。他先叛后服,经过实力的碰撞,才真正放弃了“夜郎自大”的想法,从此虚心向唐朝学习,唐朝与渤海之间再无战争,由此也为日后的“海东盛国”奠定基础。

因此大武艺这个角色也是重要讲述内容,他故事形象值得挖掘的地方主要有:

(1)斥大土宇,抵御新罗;

(2)对唐朝态度的转变,由一开始的野心膨胀到最后的心悦诚服(类似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贞孝公主墓墓室

3、贞孝公主

龙头山古墓群出土了《贞孝公主墓志》,墓志记载墓主贞孝公主是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王第四女。“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王”即渤海第三世王文王大钦茂。

文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文治灿然,从墓志铭所见工整的遣词造句即可看出墓志撰写者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贞孝公主墓志与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发现的贞惠公主(大钦茂的第二女墓志内容几乎相同,其行文结构、遣词造句与同时期唐墓墓志十分相近,若不看具体信息,几乎分不出是渤海人所作。由此可知当时为两位公主撰写墓志的人熟谙大唐文化,文中用典熟练、词句流畅,从中也可窥知,在大钦茂统治时代渤海国对唐文化的吸收程度之深。

  

不过同时,这样的墓志中“套话”居多,真正反映公主生平的信息很有限,如果在展示中纳入这一角色,需要进行合理的演绎。根据墓志可知,贞孝公主是一位温文尔雅、温柔贤淑、举止优雅、饱读诗书的才女形象,备受其父大钦茂的宠爱。

  

可获知的贞孝公主故事形象内容主要包括:

(1)生于深宫,接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

(2)与丈夫感情和谐,但其丈夫早亡,幼女也夭折。

(3)公主守节未改嫁,三十六岁时死亡。

4、孝懿皇后、顺穆皇后

2004-200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关文物部门联合对龙头山古墓群龙海王室墓区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更为珍贵的渤海贵族墓葬材料。在M12、M3内,分别出土了《孝懿皇后墓志》和《顺穆皇后墓志》。孝懿皇后身份待考。据《顺穆皇后墓志》墓主为“简王皇后泰氏也”,可知其系渤海第九世王大明忠的王后。在顺穆皇后东仅2.6米处还发现了M2,其规模和建造均高于顺穆皇后墓,说明其地位应高于皇后,推测该墓墓主很可能就是渤海第九代国王简王大明忠。【1】但由于墓志内容始终没有公布,有关于上述两位渤海皇后的具体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二、归纳出重要的历史故事并梳理出明确的讲述思路

在寻找代表性人物同时,也会找到相应的历史故事题材,例如唐代鸿胪卿崔䜣册封大祚荣、大武艺开疆拓土、大武艺重新归附等等,都是非常富有故事性且具有一定可发挥空间的题材。

  

《新唐书·渤海传》云:“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这一事件同时还见于旅顺唐鸿胪井刻石题铭中。该刻石系公元713年,唐朝中央政府遣鸿胪卿崔䜣远赴中国东北册封“靺鞨国”首领大祚荣、归途中经旅顺黄金山时所留下的刻石题铭,这块刻石是唐王朝册封渤海国政权唯一的实物证据,更是中央王朝管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见证。

这块珍贵的刻石原本在辽东半岛的旅顺黄金山下平静地度过了近1200年,却在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于1905年被日本驻旅顺海军司令中将富冈定恭等人用军舰盗运往日本,至今仍保存在日本皇宫宫内省的花园内。鸿胪井刻石系一块天然巨石,其上共计刻有唐朝册封渤海国前身“靺鞨国”的29个汉字,其全文为:“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唐鸿胪井刻石及碑亭

(上图为日本皇宫,下图为旅顺)

通过分析已有的各类素材,我们可以从渤海国的前三代首领身上挖掘并串联出故事梗概,基本思路为:

1、大祚荣受封,可以结合鸿胪井碑等实物资料,讲述崔忻册封的故事,表现大祚荣对唐朝的向往和尊崇。

  

2、大武艺即位,开始东征西讨,巩固边防,尤其是抵御了新罗国的入侵。

  

3、大武艺野心膨胀,进攻唐朝领地,双方征战厮杀。

  

4、随着战争的推进,大武艺认识到自己国力远不如唐朝,于是认输,向唐王朝请罪,唐玄宗宽恕了他,双方恢复睦邻友好关系

  

5、第三代君主大钦茂即位,定都于中京,也就是西古城,这里可以结合西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展示西古城的设计、营建过程,表现大钦茂派人往长安求取典籍甚至是描摹唐都长安城规制的事件。

第5部分考虑纳入贞孝公主的角色,公主为大钦茂的幼女,从小聪明伶俐,秀外慧中,深受大钦茂的喜爱。可惜公主红颜薄命,丈夫和女儿早逝,公主心中十分悲伤。

天宝末年,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同时也为了渤海国领土扩展并加强对北部黑水靺鞨的防御,大钦茂不得不迁都上京龙泉府。贞孝公主一度随父亲北迁上京,贞元年间又随父迁居东京龙原府。公主的身体本已因夫、女去世而欠佳,旅途劳顿,更是使公主健康每况愈下,最终不幸病逝于东京龙原府。

  

大钦茂为爱女举行了隆重的丧礼,一路从东京扶灵柩至西古城,归葬龙头山墓群。大钦茂命精通唐文化的文学家、画家,为公主撰写墓志、营造墓室、绘制壁画,并且时常祭祀。在这里,恰好也将故事与墓群的考古发现结合了起来。

另外,仅仅归纳出故事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合适的线索和思路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并与遗址展示深入结合,否则故事是故事,遗址是遗址,形成“两张皮”而已。

梳理故事的同时,需要明确一个认识,即故事也是价值观念的体现。用遗址讲故事,时常会涉及到古代民族融合、政权演替等内容,我们应当在故事中传递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此方能让遗址展示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特邀作者:

  馒头君,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边疆史、东北历史地理、俄罗斯远东考古研究。在渤海历史文化方面有深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6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