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文化遗产的社区公共属性和情感价值

摘要: 前日,一则关于安岳石窟造像被“野蛮修复”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据了解,这是网友在安岳县峰门寺所拍摄到的,一座原本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雕造像,竟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变成“低端仿品”一般。一时间,这张极具荒诞感的对比图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文保部门的失职。所幸,后来事件得以澄清。原来这里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修复”行为并非文物工作者所为,而是1995年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请没有文物修

晓蕾 鼹鼠 北斗工社

前日,一则关于安岳石窟造像被“野蛮修复”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据了解,这是网友在安岳县峰门寺所拍摄到的,一座原本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雕造像,竟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变成“低端仿品”一般。一时间,这张极具荒诞感的对比图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文保部门的失职。



所幸,后来事件得以澄清。原来这里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修复”行为并非文物工作者所为,而是1995年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请没有文物修复经验的工匠所重新绘制的。多亏当时的文管所所长及时赶到阻拦,才避免更多的造像被“修复”。


很多了解一些文物知识的网友,在评论中都提到了“修旧如旧”等文物保护理念。的确,石窟寺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在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复时,应当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些理念、规定能够为广大群众所了解和接受,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作为吃瓜群众的网友和专业的文保工作者,可能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群众自发“修缮”背后的社会学动因和情感需求究竟是什么?再进一步考虑,文化遗产对于当地社区的群体意义、与村镇的乡土文化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是否值得我们重视?


即以安岳的这座石窟寺而论,它始建于南宋。在当时,人们修建石窟寺并不是把它当成文物来保护的,而是作为实用的寺庙进行使用的。其中的造像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然石色,也需要施加彩绘、贴金等措施,与其他的木雕、泥塑佛像无二。时代变迁至今,当我们发现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便按照文物属性,将其纳入保护。事实上,在我们还未认定其为文物之前,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些存在于安岳县峰门寺经历沧桑的石雕造像对于他们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他们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虽然他们自发地进行“修缮”的确是缺乏文物保护知识的表现,却也折射出文物保护中仍然较为缺失的一个内容,即对当地居民与文物及遗产地之间情感关联的考量和纳入。


类似的问题,在今日的城市改造中同样会遇到。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西安以往最大的棚户区——道北的拆迁。道北原本是指西安火车道以北的区域,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的改造,西安道北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关于它的起源,主流说法是抗战时期因为花园口决堤以及1942年的大灾荒,很多河南百姓逃荒到西安,后来因三年自然灾害,又有一大批河南人流落聚集在此。这一“外来群体”在融入西安方面似乎呈现出二元性来,一方面他们同西安本地人混居、通婚,具有明显的高度融合性;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类似的情况在陕西阎良的“山东村”也可看到),他们有着自己的方言、习俗甚至是建筑风格。如此一来,“道北人”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北”地区成了西安棚户区的代表,但道北也不仅仅是“脏乱差”三个字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道北人”而言,从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开始,这块地盘和周围同样操着乡音的人就成了新的故乡和乡亲。诚然,遗址保护、城市改造都是不可逆转的,也给居住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善。但是对于西安人而言,这块“落后”的道北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承载着群体记忆的意义,同样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仅仅保留在少数摄影师的相机或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的棚户区模型展览中,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缺憾。


我们在对遗址进行保护修复和开放利用的时候,从文物属性的角度,当然首要考虑其最重要的文物价值,以价值为中心制定方案和措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与近现代城市、村镇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对于当地居民有重要共同情感意义的内容往往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这种方式将文物“隔离”保护,也可能造就一处很好的文化旅游服务的场所,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在当地居民的眼中,却也不再拥有以往的磁石一般联结和吸引着大家的“公共”属性和情感记忆。这种情感关联价值在遗址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在遗产地社会及文化服务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否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呢?因个人实地访察有限,下文引用两篇文章中提到的案例,或可看作一些有益的方式。


鼓浪屿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做的相关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研究者提到,该处遗产在保护和活化利用中,注重于提振传统特色文化,注意挖掘和保护社区最本土化最有记忆的文化,结合本土文化和华侨文化,形成文化景观再保护和再现。例如地方政府主动引导,社区群众积极配合,开展了扶持家庭音乐会、社区音乐会等传统文化工作,并成为社区的文化常态,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1】。



巴黎绿荫步道(La Promenade Plantée)也是一个融合了社会学考察的设计案例。该项目利用旧有轨道线路改造成城市公共空间,是外地游客来此体验巴黎生活的热门地点之一。同时,绿荫步道的使用者主要为当地居民,晒太阳、跑步是这里最常见的活动,而到了周末或假日,通路则很容易被婴儿车堵的水泄不通。而对于游人而言,若不专程寻访,很容易错失进入的机会。研究者认为,当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公共空间得以长期存在的方式【2】。



参考文献:

【1】王唯山,《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社区生活保护与建筑活化利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6期。

【2】陈立镜,《从工业遗存到城市公共空间——巴黎绿荫步道(LaPromenadePlantée)的改造设计及使用》,《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