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展讯】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第436期)

摘要:   转自 收藏家杂志社刻石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自魏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传统始终占据书法风格史的主流,而刻石书法则长期难以进入经典的行列。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刻石书法逐渐受到重视。于今,随着书法形式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独立发展和地位提升,对刻石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理应进一步加 ...

  转自 收藏家杂志社



刻石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自魏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传统始终占据书法风格史的主流,而刻石书法则长期难以进入经典的行列。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刻石书法逐渐受到重视。于今,随着书法形式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独立发展和地位提升,对刻石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理应进一步加强。

基于此,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结合传统“品”的话语评论方式,力图重新发现和挖掘古代刻石书法的艺术美,策划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继2020年的系列展之一“汉隶十二品新探”之后,即将于2021年11月1日推出系列展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三十品新探”,是对古代石刻书法艺术遗产的又一次专题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展览与论集内容分为“理论”“鉴碑”“创作”三个部分。以特邀专家和公开征稿的方式,基于所甄选的刻石“三十品”为母本进行研究和创作,最终选辑出研究文章近40篇以及书法作品60余件。此后,本平台将陆续推出。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

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展 览|论 坛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艺术基金

协办单位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刻研究委员会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6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品 目

《上尊号》|《受禅表》|《孔羡碑》|《谷朗碑》

《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华芳墓志》

《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好大王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姚伯多造像》

《始平公造像》|《魏灵藏造像记》《霍扬碑》

《石门铭》|《南石窟寺碑》|《郑文公碑》

《瘗鹤铭》|《刁遵墓志》|《李璧墓志》

《张猛龙碑》《马鸣寺碑》|《高贞碑》

《曹望憘造像记》|《张黑女墓志》《敬史君碑》

《天柱山铭》|《铁山石颂》




展览结合古人的评述和当代审美价值需要,甄选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中的30通碑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品均精选自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及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刻研究委员会等专业收藏机构。




品 鉴



孔 羡 碑

刊刻于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全称为“鲁孔子庙之碑”,又称“魏修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碑以方笔为主,结体外拓,字形严整端庄,书风遒劲寒俭,茂密雄强,为魏隶代表。



沈树镛册首题跋钤印

沈树镛旧藏 明拓本




天 发 神 谶 碑

刊刻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


封面邵福瀛题签

姚华、罗复堪题签



拓本22开、前后题跋共三开,半开高37.5厘米、宽25厘米。

拓本前后分别有邵福瀛、陈宝琛、葛成修、多段观款题跋。钤印有“邵海父”“海父”“海父偶藏”“广平”“松龛”“徐之鑑印”“仲水金石”“二爨级庐”“稚禾曾观”“稚禾印信”“叔盖”“钱松私印”“徐恕”“望风怀想”等。拓本上段“敷垂”二字损半,宋元祐间刻跋中“二十六日”之“六”字上点与横损连。此本当在石毁前不久,为清乾隆、嘉庆间所拓。但此本为宣纸淡墨精拓,风神明达;又因此碑拓本存世量小,故尚属难得。






广 武 将 军 碑

刊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全称为“立界山石祠碑”,又称“广武将军□产碑”“苻秦建元四年产碑”“张产碑”等,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书法上线条高古,书写自由,不拘一格,古朴稚拙,天趣浑成,上承汉隶之平正大气,下启北魏之古拙生动。


《广武将军碑》整纸拓本一套2轴。分为碑阳及左侧、碑阴及右侧各1轴。碑阳拓本高140厘米、宽72厘米,左侧高170厘米、宽14厘米,

姚华1922年题跋,自跋文中可见当时此碑复出不久,学者间尚有争议。


碑阴拓本高161厘米、宽71.5厘米,右侧高128厘米、宽12.5厘米。为民国九年重新发现后拓本。




爨 宝 子 碑

刊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年),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属于楷书作品。清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
此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笔画质拙凝重,主用方笔,不少笔画呈方棱或锐角。字形或大或小,结法紧密但不类型化,变化比较丰富,整个看来显得端严高古。

拓本高159厘米、宽52.5厘米

此拓本第一行“人”字撇捺交叉处未损;第八行“来”字第三横左半上边缘平整未损;拓本左下方无咸丰二年邓尔恒跋,所谓“刻邓跋之前拓本”。其时间在乾隆四十三年至咸丰二年之间,一般将此类拓本视为初拓本,较少见,字迹清晰者尤罕。







好 大 王 碑

刊刻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属于隶书作品,现存于集安市太王乡大碑街。
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