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2016—2017年度考古发掘

摘要:   2016年9月~2017年9月,为配合阜康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工程项目涉及的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5座、遗址2处。  白杨河上游墓群位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白杨河村南,白杨河上游三岔子沟附近,西北距阜康市约60千米。墓群地处博格达山北麓山前地带,南邻海拔5445 ...









  2016年9月~2017年9月,为配合阜康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工程项目涉及的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5座、遗址2处。

  白杨河上游墓群位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白杨河村南,白杨河上游三岔子沟附近,西北距阜康市约60千米。墓群地处博格达山北麓山前地带,南邻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山主峰,东、西面为绵延的天山支脉,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地理坐标为北纬43˚58′58″,东经88˚27′17″,海拔1594米。此处近山,春秋多雨,冬早春迟,气候寒凉,多生长耐凉的林木植被,附近有牧民的围栏草场。此地原住几户哈萨克牧民,因建电站均已搬迁。白杨河自南向北流贯狭长的沟谷,其中游地区有白杨河村、白杨河煤矿,下游建有白杨河水库,沟中有贯通南北的柏油路。溯白杨河上游,越天山谷地可到达吐鲁番盆地。

  阜康市抽水蓄能电站分为上库区和下库区,两处东西相距约2.5千米,均分布有古墓葬。其中下库区所在的白杨河上游涉及墓葬数量较多,共发掘墓葬84座,分布范围东西约1.2、南北约2.3千米。墓地分为3处,1号墓地位于南端,白杨河出山口的台地上,2、3号墓地分别位于白杨河上游的东岸和西岸。墓葬散布于山前坡地和台地上,部分位于草场内,多顺山势分布,呈大分散、小聚集的态势。墓葬以石堆墓为主,封堆直径3~10、高0.2~0.6米,石圈墓仅1座,封堆较大的墓葬均被盗扰。墓地中发现石构遗址1处、灶址1座。上库区涉及墓葬数量少,盗掘严重,仅1座墓未盗及墓室。

  阜康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部,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文献记载显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阜康为“山北六国”之卑陆、郁立师国所在地,东汉时属车师后部,北魏属柔然,北周和隋朝属突厥,唐属庭州金满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配合阜康市境内的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阜北农场基建队、三工乡、南泉、白杨河、臭煤沟、西沟等地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近年又在泉水沟、四工河、黄山河等地进行发掘。本次白杨河上游墓群的发掘,是继2010年之后在该流域的第三次发掘,至此,发掘已涵盖整个流域,对全面揭示白杨河流域考古学文化面貌、构建博格达山北麓区域考古文化序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墓葬类型丰富,时代脉络清晰请

  本次发掘,墓葬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有石棺墓、竖穴土坑、竖穴石棺、竖穴偏室、竖穴洞室多种类型。从地表特征看,石棺墓封堆低矮或无封堆,其他类型的墓葬多有土石封堆。石棺墓多位于地势较高的山梁或台地上,竖穴石棺墓集中分布在3号墓地,竖穴偏室、洞室墓分布在2、3号墓地,竖穴土坑墓在整个墓地均有分布,数量约占半数,是流行时间最长的墓葬类型,其余类型的墓葬数量相对较少。

  石棺墓埋藏浅,多被盗扰,遗物仅见少量铜器和陶片。石棺墓在阿勒泰、博乐、伊犁、塔城、石河子、昌吉、哈密地区均有发现,是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典型的一种早期墓葬类型。我们对保存较好的石棺墓做了碳-14测年,其中ⅡM13年代偏早,其余标本正在测试尚未出结果。根据富蕴海子口墓地、阜康白杨河中下游墓群石棺墓测年,结合其他地区的同类墓葬,推测其年代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为青铜时代晚期的墓葬遗存。

  竖穴石棺墓集中分布,葬式葬俗统一,随葬陶器最为丰富,与阜康臭煤沟墓地、吉木萨尔二工河水库墓地墓葬相似,出土陶器的类型在吐鲁番交河沟北墓地也有发现,年代大体为汉代前后;竖穴土坑墓葬俗葬式多样,随葬器物类型丰富,年代自早期铁器时代延续至晋唐时期。其中有少量葬马墓,葬马墓在白杨河中游、下游及吉木萨尔二工河水库墓地均有发现,与“殉”马不同,体现了对一些特殊的“马”的安葬之俗。

  竖穴偏室、洞室墓除墓室方位不同外,其葬俗葬式体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均单人一次葬,大多殉马,随葬器物以铜镜、牌饰、耳环等佩饰,以及马具、带具、箭箙等为主,除偶见纺轮外,不见其他陶器,同类墓葬在阜康西沟、白杨河下游、木垒干沟、吉木萨尔二工河水库等墓地均占一定比例,部分墓葬出土有“开元通宝”钱币,为墓葬年代的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阜康白杨河流域的墓葬测年,结合周边地区同类墓葬特征,推测竖穴偏室墓年代为7~10世纪。竖穴洞室墓随葬器物与竖穴偏室墓较为相似,埋葬方式更为隐蔽,测年数据显示,该类墓葬的年代比竖穴偏室墓相对略晚,推测可能由竖穴偏室墓发展演变而来。

  

墓葬、遗址、岩画一体,游牧特征显著

  白杨河上游地处博格达山北麓山前,依山傍河,牧草茂盛,是理想的放牧之地。白杨河发源于博格达山北部冰川,是阜康市最大的河流,在河流出山口的台地上,分布大量冰川漂砾石,其中部分褐色岩石的向阳面刻有岩画,岩画图案以北山羊为主,多已漫漶。墓地中发现有零星的遗址,遗址堆积中畜骨丰富。显然,白杨河上游的气候及环境,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以牧为主的生业方式和经济形态。

  目前发现有火塘的房址中,尼勒克吉仁台沟口房址的年代为青铜时代,和静重工业园、和硕红山沟遗址中的房址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左右。火塘(灶址)在阜康以东的木垒四道沟遗址中也有发现,有直径约0.8米的圆形卵石底灶。我们对白杨河上游灶址(Z1)内的灰烬及烧骨均作了测年,数据基本一致,年代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与吉仁台沟口遗址的房址年代较为接近。这些零星的火塘、灶址遗迹,为我们探索早期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地处天山通道,文化交流特征突出

  白杨河流域地处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十字通道,其上游地区位于通道的前沿。自白杨河上游向南,越天山沟谷地可到达吐鲁番盆地;自白杨河下游向北,可与丝绸之路北道相连。白杨河上游墓群出土的各类器物,充分显示了文化交流的特征。

  从陶器特征来看,白杨河上游墓群的部分陶器与阜北农场基建队、臭煤沟等墓地陶器有相似之处,属于四道沟上层类型,年代大致在公元前7~前4世纪,属于苏贝希文化的范畴。苏贝希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博格达山南北两侧山前地带或山谷间,白杨河上游陶器与苏贝希文化器物第二组及第三组早段器形相似,这些器物在苏贝希墓地以及乌鲁木齐柴窝堡林场墓地、萨恩萨依墓地、吐鲁番交河沟北、吉木萨尔二工河水库、木垒干沟等墓地均有发现。苏贝希文化第二期年代在公元前7~前5世纪,第三期早段年代在公元前5~前3世纪,第三期晚段已经进入西汉时期。白杨河上游地处南北疆交流的前沿,受其影响明显。

  墓群中的竖穴偏室、洞室墓以及葬马墓中,均出土马具及带具、箭箙等,不见常用陶器,与早期墓葬明显不同,应为晚期活跃于天山北部游牧民族的遗存,而“开元通宝”钱币、团花纹铜镜等均体现出中原文化对该地的影响。此外,墓地出土的各类珠饰及牌饰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也是白杨河上游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反映。








本文由 赵越 董苗 摘编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新疆考古》(第1辑)一书《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考古发掘简报》内容有删节、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

(审核:孙莉)


978-7-03-069948-0

定价:198.00元

  

  《新疆考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学术集刊,共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10篇,内容涉及新疆地区奇台县石城子遗址、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阜康市四工河墓地、阜康市泉水沟墓地、阜康市黄山河水库墓地、伊犁州G218沿线(新源段)墓葬、伊犁州墩那高速公路尼勒克段沿线、察布查尔县阿布散特尔墓群、呼图壁县呼图壁河Ⅱ号墓群、鄯善县一棵桑墓地等遗址点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及高校考古、历史专业学生参考阅读。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