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纪要

摘要:   2023年4月21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法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举办了题为《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  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 ...

  2023年4月21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法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举办了题为《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

  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学者和学生20余人现场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李法军教授从古代人骨研究意义的角度作为前言,引入了“生物考古学”这一概念。人骨作为考古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对象,蕴藏着丰富的生物信息和文化信息。通过对不同时期人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前容貌、体质特征、遗传结构、两性构成、平均寿命、身体发育、健康状况、饮食结构、活动方式、生死观念以及特殊习俗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逝去的岁月。狭义的来说,“生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其研究不仅努力重建个人生活史,更追求复原古代社会的历史图景。接着,李法军教授从如何依据人骨来考察人类的过往说起,共同探讨人骨研究在华南史前考古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华南地区生物考古学发现及研究成果

  华南地区生物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主要根据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海南、香港共6个地区、41个遗址,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人骨材料包括人类骨骼化石、人骨等遗存。受限于华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土的生物材料多破损、残缺,难以开展生物化学实验研究,但就以往华南地区人骨材料及人群体质特征序列发展变化分析,从典型渔猎采集到典型农业生业模式,各阶段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均有清晰体质特征变化,华南地区不同文化阶段各个遗址的文化葬俗变迁脉络连续且清晰。

  李法军教授详细介绍了华南地区近年来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广西地区甑皮岩遗址,人骨研究工作持续了两代学者,确定了距今10000年前广西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甑皮岩遗址为主的“古华南类型”体质特征,这一体质特征在华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李法军教授正在进行的华南地区第一批人类骨骼考古学专项研究——广西顶蛳山遗址出土人骨材料,发现了大量的肢解葬,其中最特殊的肢解方式是将墓主头颅割下放入腹部或胸腔,墓主的四肢被割下后整齐码放在原本头部的位置。从2010年开始,李法军教授每年定期到越南马颈丘(Con Co Ngua)遗址和香蕉园(Vuon Chuoi)遗址开展专项考古发掘及研究。发现马颈丘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顶蛳山遗址十分相似,包括葬式葬俗,说明了史前时期中国岭南地区与越南的密切联系。

  二、华南地区古代人骨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

  李法军教授整合并提升以往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方法,从形态学角度,优化了传统颅骨线性测量,颅骨小变异特征观察,并应用亚利桑那大学牙齿人类学研究系统对华南两广地区的古代人群牙齿表型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确定了华南地区古代人群的牙齿人类学类型。近年来,中山大学人骨考古研究还尝试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并使用自动拟合分析研究开展颅骨变形颅骨研究,通过矫正变形颅骨技术恢复其至正常生理形态,为后续的颅骨形态分析的数据获取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新路径。之后,李法军介绍了骨骼功能研究最新进展,如肌肉附着点的研究、功能压力、粗壮指数等,这些对重塑人类行为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作用。他还介绍了针对古代人群体型和尺寸的研究。目前,李法军教授重点关注的是骨骼生物力学分析结合几何形态表现综合研究古代人群体骨特征。

  李法军教授系统介绍了岭南地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古人类遗址。研究发现,大部分遗址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和以南宁为中心的区域;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又可以分为临河型遗址和沿海型遗址,如顶蛳山遗址是典型的临河型遗址,与邻近越南的左江流域遗址群文化类型相似。距今9000年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墓葬的葬式葬俗十分有特色,采用墓坑为深坑,填埋石块及蚌壳的葬俗。结合南宁顶蛳山遗址(距今8000-7000年)和贵州牛坡洞遗址的墓葬形制来看,墓坑里石块可能是起到维持墓主下葬姿势的支撑功能。顶蛳山文化类型的墓葬还出现了大量的肢解葬,如顶蛳山遗址、凌屋遗址和灰窑田遗址等墓葬。典型的沿海遗址-湛江遂溪鲤鱼墩岗遗址(距今6700年)共发现8座墓葬。其中7座墓葬出土人骨,出现了多种葬式,如强烈的蹲踞葬、侧身屈肢葬、仰身屈肢葬。东莞蚝岗遗址墓葬和韶关石峡遗址墓葬则出现了无拔牙、仰身直肢葬式。左江流域冲塘遗址墓葬(距今5000年)选用石板之间的空隙作为墓坑,上下铺满贝壳导致骨骼保存较好,但骨骼整体胶结。左江流域的遗址,如何村遗址、冲塘遗址、江边遗址等墓葬为了充分利用墓坑空间,多采用软质绳索,如藤条等捆绑墓主身体使其呈蹲距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的高要蚬壳洲遗址墓葬是岭南地区屈肢葬分布的最东界,此地区最晚存留有屈肢葬的几乎是同时期的福建明溪南山遗址(距今5300-4300年)4号洞遗址(第三期)和广东省金兰寺遗址(距今4000-3500年),河宕遗址(距今4200-4000年)和三水银州遗址(距今4000-3500年)的墓葬同时具有仰身直肢和拔牙现象。

  三、目前工作及进展:以金兰寺遗址为例

  李法军教授以金兰寺遗址为例介绍目前岭南地区开展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年,广州市金兰寺遗址墓葬(距今4000-3500年)发掘46座墓葬,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持续到战国时代。金兰寺遗址所有墓葬出土碎骨开展了拼合复原及测量,对颅骨形态分析采用了拟合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这批墓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但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墓葬各出现1例屈肢葬,其中战国时代屈肢葬出现了拔牙现象,这说明了距今6000年前,从东南沿海和赣江流域两个方向分别向南下至岭南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群是仰身直肢葬伴有拔牙习俗,赣江流域的人群仅存在仰身直肢葬。江西赣江的一支向南到达石峡遗址和蚝岗遗址,东南沿海的这一支占领了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延续了仰身直肢葬结合拔牙这一习俗,金兰寺遗址墓葬同时并存的两种葬式葬俗说明这种转变可能是两个人群融合性的渐进交流,而非暴力冲突。

  四、古代人群的行为重建和古病理研究

  李法军教授最后还介绍了近年来岭南地区人骨材料的行为重建研究及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对天津地区发现的女性缠足现象进行观察和量化研究工作,细述了缠足对女性下肢的生物应力的改变及影响。对岭南地区人骨的口腔疾病研究,发现岭南地区渔猎采集生业模式的人群龋齿高发,通过结合同位素分析及植物考古,认为这些人群多食用根茎类等富含淀粉和糖分的食物,如香蕉、甘蔗等,导致龋患高发;说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龋齿患病率高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关,不一定是单纯的生业模式的改变——农业出现导致。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就生物考古学中人骨考古研究的多学科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如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植物考古与动物考古研究结果进行多学科合作以期更好的解决考古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讨论。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再次向李法军教授表示了感谢,并颁发了讲座聘书。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