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社科院历史学部召开报告会 聚焦考古修志边疆研究等话题
摘要: 5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召开学术报告会,考古所、世界史所、历史所、近代史所、边疆所、中指办的专家们就考古、修志、民国范儿、边疆研究等问题进行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学术报告会现场。张艳玲 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作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报告时,介绍了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背景和现状,展示了社科院考古所深入中亚腹地,弘扬丝路精神,走进洪 ...
5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召开学术报告会,考古所、世界史所、历史所、近代史所、边疆所、中指办的专家们就考古、修志、民国范儿、边疆研究等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学术报告会现场。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作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报告时,介绍了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背景和现状,展示了社科院考古所深入中亚腹地,弘扬丝路精神,走进洪都拉斯探索玛雅文明等为积极推动考古“走出去”所做的努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廖学胜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廖学胜作题为《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所想到的》报告。他指出,重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是为更好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我们提供了探求真理的正确道路 和方法。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作题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报告,他介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地方志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国家扶贫战略提供政策咨询、纪念抗战历史、旅游开发、防灾赈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传统乡土文化,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科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刘玉宏认为,当代地方志工作者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应将地方志工作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近代史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作报告。张艳玲 摄
近来,网络热炒“民国范儿”。近代史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在作《何伟“民国范儿”》报告时指出,民国时期学者多是新型学科奠基人,他们的学生在怀念学科开拓者时难免会为尊者讳。另外,网络中讴歌的“民国范儿”是在极端精英教育下,保存的少之又少,是脱离当时中国民众的“民国范儿”们,他们真正体会到民国时不公,才会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我们在回顾民国学术发展时,不仅要尊重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可贵文化遗产,更应尊重他们不忘初心,努力追求学术的精神。”金以林认为。

边疆所党委书记李国强研究员作报告。张艳玲 摄
谈到中国边疆研究,边疆所党委书记李国强研究员在作题为《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报告时表示,从古至今的历代学者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从未有过弱化倾向。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出现三次学术高潮。随着边疆学术研究的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向边疆学学科建设转型。
他认为,中国边疆学研究要为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石,为我国实现边疆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对于未来的边疆研究,李国强认为,要着力塑造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中国化”特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中先进思想方法的同时,牢牢掌握学术话语权。利用信息化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审察我国边疆历史和现状,探索我国边疆发展和新形势下边疆治理规律。

历史学部主任刘庆祝主持此次学术报告会并作总结发言。张艳玲 摄
据悉,为庆祝建院40周年,展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分别于5月11日、5月24日至26日举办6场学术报告会,共有学部委员、知名专家等42位学者做主题报告。
中国社科院学部成立于2006年,是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现有马克思研究、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法和国际研究6个学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学术报告会现场。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作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报告时,介绍了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背景和现状,展示了社科院考古所深入中亚腹地,弘扬丝路精神,走进洪都拉斯探索玛雅文明等为积极推动考古“走出去”所做的努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廖学胜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廖学胜作题为《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所想到的》报告。他指出,重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是为更好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我们提供了探求真理的正确道路 和方法。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作报告。张艳玲 摄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作题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报告,他介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地方志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国家扶贫战略提供政策咨询、纪念抗战历史、旅游开发、防灾赈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传统乡土文化,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科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刘玉宏认为,当代地方志工作者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应将地方志工作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近代史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作报告。张艳玲 摄
近来,网络热炒“民国范儿”。近代史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在作《何伟“民国范儿”》报告时指出,民国时期学者多是新型学科奠基人,他们的学生在怀念学科开拓者时难免会为尊者讳。另外,网络中讴歌的“民国范儿”是在极端精英教育下,保存的少之又少,是脱离当时中国民众的“民国范儿”们,他们真正体会到民国时不公,才会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我们在回顾民国学术发展时,不仅要尊重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可贵文化遗产,更应尊重他们不忘初心,努力追求学术的精神。”金以林认为。

边疆所党委书记李国强研究员作报告。张艳玲 摄
谈到中国边疆研究,边疆所党委书记李国强研究员在作题为《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报告时表示,从古至今的历代学者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从未有过弱化倾向。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出现三次学术高潮。随着边疆学术研究的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向边疆学学科建设转型。
他认为,中国边疆学研究要为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石,为我国实现边疆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对于未来的边疆研究,李国强认为,要着力塑造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中国化”特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中先进思想方法的同时,牢牢掌握学术话语权。利用信息化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审察我国边疆历史和现状,探索我国边疆发展和新形势下边疆治理规律。

历史学部主任刘庆祝主持此次学术报告会并作总结发言。张艳玲 摄
据悉,为庆祝建院40周年,展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分别于5月11日、5月24日至26日举办6场学术报告会,共有学部委员、知名专家等42位学者做主题报告。
中国社科院学部成立于2006年,是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现有马克思研究、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法和国际研究6个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