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超化寺下寺
摘要: 超化寺下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坐北朝南,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唐武则天和中宗时期,该寺规模宏大,达到鼎盛。宋、明、清屡经修葺,但规模远不如旧。现存建筑面积714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座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下寺保存最为完整,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二门,毗卢殿、韦陀殿和方丈室,东西两侧皆有配殿。 ...
超化寺下寺
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坐北朝南,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唐武则天和中宗时期,该寺规模宏大,达到鼎盛。宋、明、清屡经修葺,但规模远不如旧。现存建筑面积714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座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下寺保存最为完整,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二门,毗卢殿、韦陀殿和方丈室,东西两侧皆有配殿。寺内存有北齐、唐、金、元、明、清时期碑碣20余通。超化寺建筑整体保存较好,规模宏大,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有“名刹十五”之称,对于研究佛教建筑及佛教文化具有较高价值。2016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超化寺从东汉始建,历经北魏、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是研究中国近两千年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衰变迁。寺内保存的众多碑碣,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其建筑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佛陀大殿的斗拱等建筑构件,工艺精湛,体现了清代早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寺内的古桧柏、碑刻等,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古代艺术创作的珍贵成果。
超化吹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超化寺下寺密切相关,古代宫廷音乐超化吹歌在超化寺成为佛教法乐,后又流入民间,超化寺下寺是超化吹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