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邵武历代碑铭集录

【内容简介】
碑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学者历来十分重视鼎铭、碑刻的收集著录,形成了悠久的金石学传统,涌现出一大批碑铭整理名家和名著。例如宋代欧阳修编《集古录》、赵明诚编《金石录》,清人孙星衍与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昶编《金石萃编》等,皆为典范。长期以来,史家主要看重金石碑铭对历史史料的补充功能,主张以碑铭补经史之不足,与纸本文献相互印证。
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其一,呈现了邵武历史碑铭的总体面貌。《集录》对邵武碑铭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收录碑铭356通,并配以187张图片,展现了邵武历史碑铭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存录情况、史料价值。在年代方面,《集录》覆盖了宋、元、明、清等主要历史时期。在类型方面,《集录》覆盖了碑、墓志、钟鼎、石塔、摩崖石刻等主要类型。同时,《集录》以“简跋”形式,简要说明碑铭的制作时间、刊立地点、流传情况、形制书体等,对碑铭的题署者(包括撰文、书丹、刻立人)和墓主及重大史实等进行考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碑文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此而言,该书也是一部研究闽西北历史文化的基础性工具书。
其二,为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集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时空序列明晰,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邵武乃至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举文化、理学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信仰风俗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和史料支撑。
其三,有助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历史碑铭大多散布乡野祠庙、田间地头,由于风蚀水浸,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不断遭到损毁,有的甚至进入文物市场流散外地。《集录》编撰团队系统地收集、整理邵武历史碑铭,不仅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还可以推动当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序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告谕规约
瓯粤铭(绍兴二年)
西塔禁碑记(崇祯九年)
龚氏祖坟封山碑(雍正三年)
官颁校准石斗铭文(雍正十年)
官颁校准官斗及其碑记(嘉庆七年)
清邵武县正堂断金坑高氏与黄氏坟山纠纷告示碑(嘉庆二年)
朝廷国课之事(嘉庆十六年)
泰宁县奉宪联甲碑(道光十五年)
邵武县三十四都奉宪联甲碑(道光二十一年)
旧市街管理碑(道光三年)
黄族禁碑(道光十七年)
李氏禁条(道光二十六年)
公禁鸭子往来(道光二十六年)
西濠禁碑(咸丰四年)
公议革除积弊以挽淳风碑记(同治四年)
禾坪分县保障乡民种豆养鱼告示碑(同治七年)
清邵武县正堂断何氏与邹氏宝林寺坟山纠纷告示碑(光绪四年)
钟山禁碑(光绪十七年)
天成岩禁碑(光绪十八年)
奉宪严禁烟馆赌博(光绪二十六年)
邵武府正堂正俗碑(光绪三十年)
邵武府县正堂正俗碑(宣统元年)
邵武县知事断官廖两姓土地纠纷碑(民国八年)
和平狮形山护林碑(明清至民国)
禁止稻米外运碑(清中后期)
来龙水口社坛庵堂志(民国时期)
第二章 地方公益
邵武军学置庄田记(庆历七年)
宋安福院僧募修山路题刻(元祐六年;嘉定十五年)
泮宫纪事(绍兴八年)
邵武军光泽县社仓记(绍熙四年)
邵武军新建军治谯楼(绍定四年)
新作大成殿记(至元二十年)
樵川新驿记(至元二十三年)
邵武县学复田记(元统二年)
樵溪书院记(至元六年)
重建文庙记(至正十年)
克复城池记(至正十二年)
均徭记(至正十六年)
……
第三章 祠庙信仰
第四章 宗族组织
第五章 风景名胜
第六章 墓志地券
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历史碑铭是一种常见的文物类型。古人为了承载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常以石质或金属材料作为书写载体,铭刻文字图案,以便公之于众、垂之久远。碑铭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的形式。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风物等多维度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邵武,古称昭武、武阳,别称樵川、樵阳,位于闽北山区,地处武夷山南麓,雄踞闽江上游。因介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邵武自古以来即是他省进入福建的交通要道。宋人胡寅即言:“昭武固东南名垒,扼飞猿峭石,其险足恃。自洪潭、广桂、江汉、巴蜀之有事于东瓯者,道必出此。盖瓯闽之西户也。”嘉靖《邵武府志》亦云:“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右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邵武作为闽西北重镇,号称“铁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得益于交通和战略上的优越条件,邵武成为福建较早开发的区域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邵武即已置县。北宋初年,邵武设军.下领邵武、建宁、泰宁、光泽四县,这一行政格局一直延续至清末。邵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首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一般文物406处,尚未列入保护单位的有数百处。
历代学者对碑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碑铭资料。清代和民国时期福建区域内的代表性成果即有(清)冯登府《闽中金石志》14卷、(清)陈綮仁《闽中金石略》15卷、(清)叶大庄《闽中金石记》、(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30卷,可惜这些文献所录邵武碑铭仅寥寥数通。2018年,邵武市方志办编印了由邵武文史前辈傅唤民先生主编的《樵川金石刻录》,收录48通碑铭。这是傅先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的辛勤积累,是对邵武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然而,受条件所限,该书未能对全市范围的碑铭进行全面普查、系统收集,也未能收录大量散见于文集、族谱中的碑铭。同时,该书作为内部出版物,流通范围较小。
近年来邵武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邵武市政协专门成立了文化专班,并积极开展与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正是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编撰团队的密切协作下,《邵武历代碑铭集录》才得以在短期内顺利出版。
《邵武历代碑铭集录》共收集、著录历史碑铭356通,配图187张,近60万字。从时间上看,这些碑铭包括了疑似五代碑1通,宋碑116通,元碑12通,明碑78通,清碑142通,民国碑铭7通。就种类而言,涵盖了文告(示禁)碑、规约碑、学校碑、祠堂碑、寺庙碑、会馆碑、德政碑、诉讼碑、水利碑、亭桥碑、会社碑、赋役碑、墓志铭、买地券、摩崖题刻、钟鼎铭文等。碑铭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六大主题:
一、告谕规约。这类碑铭有26通,主要有“官府禁碑”和“乡规民约”两种。前者是由官府发布的文告和裁判文书,属官方文件,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如《禾坪分县保障乡民种豆养鱼告示碑》《邵武县正堂断金坑高氏与黄氏坟山纠纷告示碑》;后者属民间行为,一般也得到了官府认可,如《官颁校准官斗及其碑记》《邵武县三十四都奉宪联甲碑》。两者都是通过勒石立碑的方式,长期谕示,以约束乡民的日常行为,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
禁约内容既有对山林和祖坟的保护,如《龚氏祖坟封山碑》《钟山禁碑》等,其初衷虽是为宣示所有权或维护风水,但客观上有利于保护山林资源,彰显环保意识;也有对赌博、溺婴、盗窃等地方恶习的禁绝,如《公议革除积弊以挽淳风碑记》《奉宪严禁烟馆赌博》《邵武府县正堂正俗碑》等;还有对地方经济事务的约定,如《朝廷国课之事》《禁止稻米外运碑》等。
二、地方公益。此类碑铭共56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方面。如修建官学、书院、贡院等教育文化设施(《邵武军学置庄田记》《邵武县改作学官记》《和平书院建造记》《邵武试院重修碑记》);修造驿馆、路桥、凉亭、水利等公共工程(《樵川新驿记》《通泰桥记》《昼锦亭乐助题名碑》《邵武城西鹭鸶池筑堤记》);修筑官署、城池、谯楼、关隘等政治军事设施(《重建府署碑记》《城西填濠记》《邵武军新建军治谯楼》《新建行春关记》);设置社仓、育婴堂等慈善救助设施(《邵武军光泽县社仓记》《始创旧市义仓各户乐捐题名碑》《重修育婴堂记》);褒扬官员的德政善行(《均徭记》《周方伯全城碑记》《许天宠肃伍泽民碑》)等。
涉及地方全局性的重大公共活动,一般以地方官员劝募为主导,士绅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如康熙间,邵武知府魏麟征等人决定填平城内大壕沟,便先由官员倡捐,再向士绅民众募捐:“乃与郡丞张公、别驾施公、邑尹严公各捐金募夫,属幕僚罗君董之。一时绅士里民咸踊跃趋事恐后,未逾月而工竣”(《城西填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