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 | 练春海:河西走廊的魏晋图像

摘要: 2024年11月13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练春海,应邀于厦门大学福建浦城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就“河西走廊的魏晋图像”这一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主持,全体田野考古实习学生参与。练春海研究员张闻捷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练春海研究员从本场讲座的选题原因引入,提出 ...



     2024年11月13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练春海,应邀于厦门大学福建浦城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就“河西走廊的魏晋图像”这一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主持,全体田野考古实习学生参与。


练春海研究员



张闻捷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练春海研究员从本场讲座的选题原因引入,提出在研究“河西走廊的魏晋图像”这一课题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向秦汉回溯、二是向域外拓展。基于此,练春海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区域、形成过程以及张骞通西域的多重意义。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通道,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具有深刻影响。考古材料证明,在河西走廊尚未成为“丝绸之路”时,河西走廊已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史记·大宛列传》称其为“凿空”。张骞开辟西域之举,使得汉帝国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官方的联系,中国开启了与中亚地区交流的新篇章,中原地区对西域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互动逐渐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商结合的国际交流,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和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中国实现了从东亚区域性国家向世界性国家的转变。



      此外,练春海研究员认为,从墓葬陪葬品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组合表现来看,可以揭示社会生产资料的发展累积过程。陪葬品所附的图像——“云纹”、“西王母”、“东王公”以及“穆天子”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以及精神面貌。

同学们认真听讲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随后,练春海研究员对河西走廊地区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展开了详细介绍。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丝绸之路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简牍文献,还遗留了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木雕艺术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器、画像砖和陶器等,均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河西走廊地区的青铜器,以天马为典型,另有骆驼、大象等奇畜形象。在木雕部分,练春海研究员则重点介绍了六博俑、木獬豸与木马车;对画像砖则从特点、形式来源和主题三部分展开分析,展现了该地区先民安居乐业的精神追求。






      练春海研究员指出,甘肃地区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中亚的地理走廊,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吸收了中外文化艺术的精髓,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从出土文物来看,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有精致的造型和纹饰设计,也有朴实无华的图绘传承。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艺术在表达浪漫情怀的同时,又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其文化艺术形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同学们积极提问



      讲座结束后,张闻捷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练春海研究员所呈现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感谢,并进行了简要概括。同学们与练春海研究员积极交流、热情互动。最终,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END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