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天宁寺(含大石佛及康显侯碑、准敕不停废记、大丕山铭等碑铭)
摘要: 天宁寺(含大石佛及康显侯碑、准敕不停废记、大丕山铭等碑铭).北魏至明.浚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含大石佛及康显侯碑、准敕不停废记、大丕山铭等碑铭).北魏至明.浚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浚县天宁寺及其相关碑铭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天宁寺的历史沿革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光林寺”,隋朝改称“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天王寺”,明宣德年间改称“天宁寺”。寺院历经多次战火与重建,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是研究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实物例证。
大石佛
大伾山摩崖大佛开凿于后赵时期,高22.29米,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大佛依山而凿,面向黄河,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形成了“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特景观。大石佛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还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黄河水患的抗争精神。
康显侯碑
康显侯碑位于大伾山东麓的龙洞内侧,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年间各官员在大伾山龙洞祈雨有应,宋徽宗敕封龙神为康显侯一事。该碑是研究宋代宗教信仰和祈雨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准敕不停废记碑
此碑立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碑文记载了后周时期废除寺院、抑制僧众的政策,但大伾山寺因特殊原因被准许保留。该碑是研究五代时期佛教政策的重要实物证据。
大伾山铭
大伾山铭是唐代的摩崖题记,记录了大伾山的历史和文化。该铭文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其他碑刻
天宁寺内外共有历代石雕、石刻碑铭三百余件,包括北魏石兽、八棱经幢等。这些碑刻跨越多个朝代,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河南浚县天宁寺及其碑铭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大石佛、康显侯碑、准敕不停废记碑等碑刻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策变迁和文化传承,还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