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彼岸寺经幢
摘要: 彼岸寺经幢.宋.郾城县.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彼岸寺经幢.宋.郾城县.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彼岸寺经幢
历史背景
彼岸寺经幢,又称“龙塔古篆”或“香水海石幢”,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学校园内。彼岸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至少在那时它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唐朝开元五年(717年),大诗人杜甫曾在彼岸寺观看全国知名的舞蹈艺人公孙大娘跳舞,并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朝元和二年(807年),大文学家韩愈来到彼岸寺,与朋友李正封夜会联句,得诗一千多言,并刻于彼岸寺西壁。到了宋代,大文人苏子由到此,有感于寺内古柏苍翠,曾题诗二首。
彼岸寺在历代战乱中虽多次遭受破坏,但仍有高僧和地方绅士不断修复和扩建。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彼岸寺破败不堪,遂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彼岸寺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然而,步入近代,中原大地战火不断,彼岸寺也随着国势衰微,日渐衰败,旧有建筑多已不存,目前仅遗存一处北宋时期的石刻经幢。
艺术风格与雕刻技艺
彼岸寺经幢通高14.1米,由底盘、腰台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塔幢顶部五部分构成。底盘雕刻以佛家故事为主,基座有须弥山之意,上雕四大天王和天龙八部。篆文碑为一整体秣陵矩形塔石,上镌“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铭”,此书此文亦称绝品。碑文篆刻,书者已无可考,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情况。造像碑为八棱体,上雕刻佛像及佛教故事等。
经幢的造型优美,构图古朴,气韵生动。底层为六角须弥座,各角透雕二龙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龛、天王龛。幢基为石刻八角形海池,内刻波涛海兽、人物风貌、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这些雕刻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石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水平。
社会文化影响
彼岸寺经幢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研究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水平。彼岸寺作为文人学士常游之地,吸引了众多名人留下足迹和诗文,如杜甫、韩愈、苏轼等,这些文化遗产至今仍被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