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铁犀牛
摘要: 铁犀牛.明.开封市.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犀牛.明.开封市.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铁犀详细介绍
黄河自金初南流之后,开封成为濒河之城,屡遭洪水肆虐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乐八年(1410年),黄河在开封两次决口,造成巨大灾难。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委以重任,擢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巡抚衙门设在开封。于谦到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采取了疏浚淤泥、种树浚井、修筑堤岸等一系列措施治理黄河水患。
造型与铭文
镇河铁犀铸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高2.04米,围长2.66米,坐南向北,面朝黄河。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两肢前撑,躯体魁伟,造型雄健。铁犀背上铸有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铭文表达了借助铁犀镇压水患、祈求平安的愿望。铭文如下:
百炼玄金,镕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厥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庥,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
镇河铁犀的铸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河水患的恐惧以及借助神力镇压水患的心理。它不仅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也表达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铁犀被赋予了于谦与黄河水患顽强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更表达了万千百姓永镇波涛、安居乐业的强烈追求。
后世影响
明末,镇河铁犀被黄河泥沙淹没,清顺治年间被挖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抚阎兴邦为其重建庙宇,庙名由回龙庙改为铁犀镇河庙。如今,开封柳园口大堤、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开封博物馆以及杭州于谦祠内的铁犀均为其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黄河,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并且修坝安闸,引黄灌淤,变害河为利河,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