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
摘要: “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1942年.内黄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1942年.内黄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白条河林场东侧,是为纪念1941年4月12日日军对冀鲁豫边区沙区抗日根据地实施的血腥大扫荡中牺牲的将士和死难同胞而建立的。
历史背景
1941年4月12日,日军纠集日伪军1.5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沙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日军采取了“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对当地抗日军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在这次大扫荡中,日军杀害了4000余名无辜群众,烧毁了142个村庄。日军在千口村用机枪集体扫射,造成近千人死亡;在杨固村,日军将千余人活埋于水井中;在薛村沙窝,日军搜杀避难民众,造成约千人死亡。这场惨案震惊中外,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暴行的典型事件之一。
公墓碑的建立
为了悼念在“四一二”惨案中牺牲的将士和死难同胞,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率第二十、二十一专区各界,在“四一二”一周年之际,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建立公墓并树立此碑。碑首和碑侧刻有晋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苏振华、晁哲甫、杨得志等领导同志的题词。这座公墓碑不仅是对牺牲者的缅怀,更是对后人的警醒,告诫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公墓碑的现状
1956年,公墓碑被移至白条河园林场东侧,并建立了碑亭。1986年,该公墓碑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内黄县对公墓进行了绿化和整修,总面积达20余亩。如今,这里已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作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教育使命。它不仅是对那段血泪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象征。通过参观公墓碑和相关纪念设施,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以及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公墓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