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五龙口水利设施

摘要: 五龙口水利设施.明、清.济源县.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水利设施.明、清.济源县.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水利设施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河谷口,是我国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古名秦渠,因渠首以枋木为门,故又称枋口。

历史沿革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此凿渠灌田,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
东汉:修理旧渠,用于灌溉公私田畴。
三国时期:曹魏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将木门改为石门,增加了泄洪设施。
隋代:修建利民渠。
唐代:河内节度使温造上奏修复枋口堰,灌溉温、济、沁、武四县农田五千顷。
元代:开渠修堰,泽之温、孟、沁、济、武五县,名曰广济河。
明代:明嘉靖二十五年至天启年间,共开凿利丰渠、广济渠、广惠渠、永利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
清代:在永利河渠首闸上,补建“三公祠”,以纪念明代济源县令史公纪言等兴修水利之功。

工程特点
隔山取水:五龙口水利设施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隔山取水”工程,利用暗渠穿过山脉,将沁河水引入平原地区用于灌溉。
水流弯道原理:该工程也是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建造的水利工程。在沁河的弯道处取水,利用水流的自然旋转向外侧排沙,减少泥沙进入渠道,延长渠道的使用寿命。

现状及价值
灌溉作用:五龙口水利设施至今仍在使用,是河南省集灌溉、补源、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灌区之一。
文物保护:2013年,五龙口水利设施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设施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明代兴修水利工程的石窟题记等。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五龙口水利设施,明、清,济源县,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明、清

关键词:古建筑

关键词:新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