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大盐店
大盐店
清末民初官商合办的盐业转运批发销售场所
中文名 大盐店 外文名 dayandian
创建时间 清末民初 占地面积 10000多平方米
大盐店创建于清末民初。为官商合办的盐业转运批发销售场所。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空虚,就进一步发展盐业,把盐税作为一项重要财源。当时,山西临汾一家姓候的盐商在怀庆府和官方合作建起了盐店,因其经销的是海盐,海盐又俗称大盐,大盐店由此而得名。其经营手段是转运批销:一是直接供应豫、晋各府署、官家及军队用盐;二是向大盐商批发;三是通过下属的经销铺向民间销售,为当时怀庆府一带规模较大、辐射面积较广的官商合办转运批销盐业市场。军阀混战时冯玉祥部、孙殿英部曾先后在内驻扎。日军侵沁时当地红枪会也曾在主楼上架土炮抗击日军。之后,日军"金田司令部"、"小田司令部"、皇协军刘延风部也在此驻扎过。1945年,沁阳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八路军"老七旅办事处"、"八路军医院"等。上世纪60年代,沁阳县委党校一直使用至今。
大盐店原占地10000多平方米,内有办公、值班、仓储等房屋百余间,四周砌有高大的围墙,东面临街建有大盐门店数间,后历经改建,现仅存一座三层主楼及北仓房和南侧楼。主楼坐西面东,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面积90余平方米,墙体青砖砌成,自上而下用红砖砌出纵横排列的十字图案,房顶砌望柱九根,柱头饰宝珠,望柱间由镂空十字状女儿墙相连,并雕有卷云等图案,独具特色。拱券门、窗口均为青、红二色砖相间砌成,并雕饰有花卉图案,楼顶中部砌梯楼。楼的中心设置三角体旋转木楼梯,用木楼板将全楼分隔为三层,楼的顶层棚梁铺板,上施方砖。上世纪60年代,沁阳县党校入驻办公时,将其四周围墙拆除,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起了二层硬山灰板瓦覆顶的连体式楼房,共上下150间,其中东面上下46间,南北对称各上下52间,作为党校办公和教学上课之用。
遗址发掘
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将大盐店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1]
- 1历史概况.沁阳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