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兴福寺大殿

摘要: 兴福寺大殿.明至民国.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福寺大殿.明至民国.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福寺大殿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建造人为逯通,后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先后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进行了一次补修。
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处于原寺院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东西长11.3米,南北进深9.1米,占地面积102.83平方米。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叠脊翘檐,顶部被绿色琉璃瓦覆盖,正脊中置脊刹,两端饰鸱吻,垂脊和戗脊上有鲤鱼翻身、吼狮、龙吻等多种形态各异的脊兽。屋檐下有20余个精美的木雕龙头斗拱,龙口微张,口内含珠,龙须、龙牙雕刻细致入微。斗拱上共有54个衔珠龙头造型。梁、柱、檩等各处绘有祥云、佛像等精美彩绘,色彩艳丽。

内部柱、梁结构复杂,采用“东梁西柱”的独特结构,东梁直贯南北,西柱直顶大梁,全由传统榫卯结合。西半部分为传统梁柱结构,东半部分有梁无柱,殿及立檐仅凭斗拱和数根斜立柱支撑,东梁与房脊之间无支撑,巧妙利用力学原理保持建筑稳固。
兴福寺大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木结构的明代建筑,其“东梁西柱”的非对称结构在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体现了极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为研究明代建筑的结构、技术、风格以及榫卯工艺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作为佛教建筑,是研究明代以来佛教在豫西地区传播、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规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殿历经5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其现状及周边发现的三通碑刻,为研究豫西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古建筑,新增,明至民国,第七批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古建筑

关键词:新增

关键词:第七批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