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红椿寺旧址
摘要: 红椿寺旧址.唐、明.嵩县车村镇高峰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椿寺旧址.唐、明.嵩县车村镇高峰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椿寺旧址位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高峰村南部的山涧之中,始建于唐代,敕修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修,明末毁于战火,现仅存石寨墙及三孔石拱桥两部分。
石寨墙为山寨围堡式,全用石块筑砌,依山势而建,起伏蜿蜒。底宽3米,高3米,顶宽1米,总长1800米,两侧出檐,可二人并行,东、南、北三面石拱寨门尚存。东寨门内有宽约10米、长约百米的石阶步道,全用石条铺设,步道尽头有十几亩的巨大平场,内有拴马石、石碾、石磨以及坍塌的石墙等。三孔石拱桥位于寺院外东北约500米处,是进入红椿寺区域的标志,为薄石条干砌而成,南北走向,长50米、宽5米、高4米,3孔,每孔跨径为3米,桥弧上面垒砌两层花岗岩,外沿用雕凿精细的花岗岩镶嵌,桥两侧有安装栏杆的痕迹。
有半截厚重石碑碑头上刻有“钦旨”“懿旨”等字,残碑可见“皇图永固,帝道长存”等文字。有两通5.5米高、带碑楼的石碑,碑文为“重修红椿寺记”,同立于明万历十七年四月。
红椿寺是伏牛山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见证了当时佛教在伏牛山地区的兴盛,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发展以及与皇家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明肃皇太后曾为该寺颁经赐会,体现了当时佛教与皇室的紧密联系。红椿寺从始建到重修再到毁于战火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