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土地岭村传统民居(含通岳观)
摘要: 土地岭村传统民居(含通岳观).清.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岭村传统民居(含通岳观).清.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岭村传统民居(含通岳观)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南岸的盛湾镇西北方向,西与湖北省接壤。
土地岭村有近两千座石板房,是豫西南规模最大的石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以胡家台村最为典型,古民居沿丁字型道路排列,多为有楼门的三合院、四合院。整个村子几乎全用石板铺砌,包括道路、房屋、牛棚等,房顶也用石板交错铺砌,每座房屋下有一米以上台阶,房屋后有排水沟,大多院落有楼门,门上多嵌有匾额。
通岳观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其前身可能是北宋末年的土地庙。
建筑布局为一进三院,山门为三间三楼式歇山建筑,中高侧低,飞檐翘角。依次有真武大殿等建筑,后院现为土地岭小学的校园。山门石柱刻有对联,门楣有“万法教主玄天上帝”及“通岳观”青石板,二楼有“玉虚紫馆”木匾,斗拱排列紧密,大门有抱鼓石,刻有瑞兽等。殿内为梁柱结构。有《奉官断入通岳观香火地亩碑记》《土地岭通岳观清规序》《重修戏楼碑记》等古碑。
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房是中原地区石板建筑的典型代表,展示了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和技艺,为研究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石板的切割、堆砌,门窗的雕刻等,见证了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依地势而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研究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民居与通岳观承载着土地岭村数百年的历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变迁、家族繁衍和文化传承,是研究乡村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证。通岳观是道教文化在当地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道教在民间的发展、传播以及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