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毛铺村传统民居

摘要: 毛铺村传统民居.清.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铺村传统民居.清.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铺村传统民居位于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楼上、楼下两个村民组。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自明朝末年彭氏家族从江西迁到湖北麻城,嗣后,其子孙辗转来到毛铺,经多代营建,道光年间形成庄园式规模,至光绪年间得到较好完善。
建筑整体以三层两院构建,有大小房屋三百余间,绵延南北长度500余米,东西宽80余米,占地面积60余亩。以青石铺路,以条石为基础,以砖为墙,以木质为构架,以砖雕封檐,以本地泥瓦烧制为盖,具有豫风楚韵且兼徽派风格,亦见江西遗影。檐边石条长度为豫南之最。每户设有堂屋、客房、厢房、书房、厨房等,留有侧门,左右贯通。
彭氏宗祠为代表性建筑,三层两院,门楼高大,两旁石狮威武。院内有精巧雅致、色彩斑斓的戏台楼阁,中间拜殿庄严肃穆,左右长廊清幽典雅,后面正殿门窗廊檐雕花玲珑别致。

从明末清初至今,毛铺村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毛铺村传统民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和文化特征,是研究豫南地区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融合了豫风楚韵、徽派风格以及江西建筑特色,是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地域建筑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价值。精美的砖雕、木雕,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以及独特的龙门架结构、歇山顶山墙等建筑工艺,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为研究古代建筑工艺和技术提供了珍贵样本。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此驻扎,建立后方医院和临时指挥部,是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历史和革命斗争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毛铺村传统民居,清,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清

关键词:古建筑

关键词:新增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