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汴河故道陈留段
摘要: 汴河故道陈留段.隋至宋.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汴河故道陈留段.隋至宋.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汴河故道陈留段位于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东北,以陈留镇为中心,西起陈留镇辛庄村西南,东至仇楼镇西白坵村,地跨陈留、罗王、仇楼三个乡镇,8个村庄。全长7.8公里,是目前开封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运河河道。
汴河故道陈留段是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名通济渠,唐代改称广济渠,亦称汴渠、汴水或汴河,清乾隆年间开挖惠济河与其重合,称惠济河,沿用至今。
春秋时期以前,汴河是一条天然河流,史称丹水。战国时期,魏惠王开挖人工运河,与丹水相连。西汉时,汴河是重要运输航道。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丘以东河段改名汴水。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命开凿通济渠,成为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通道。宋都南迁后,通济渠逐渐荒废。
在隋唐至北宋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交通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对于当时的物资运输、人员往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南方物资运往北方的重要通道,保障了都城及北方地区的物资供应。带动了沿线商业贸易的繁荣,陈留镇等因汴河而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对推动古代商业发展意义重大。为沿线地区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粮食产量,支撑了区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
加强了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的联系,使得南方丰富的物产能够顺利运往北方,对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运河的开凿技术、工程规模、航运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兴衰历程是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为研究隋、唐、五代、北宋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