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古代晚期世界的拜占庭金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

摘要:   我们经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这次的拜占庭金币学术研讨会恰恰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叹风雨中寻找来路的艰辛,喜史苑内问题探讨的热烈,贺艳阳下研讨目标的达成!  2017年6月24日: 古代晚期世界的拜占庭金币国际研讨会,在遭遇飞机晚点、延误、取消、改签,大雨预警的各种阻碍下,学者们就像一定要回到Ithaca的奥德修斯,成功战胜各种意外,陆陆续续抵达,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6月24日的上午场由东师顾斯文(Sve ...
  我们经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这次的拜占庭金币学术研讨会恰恰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叹风雨中寻找来路的艰辛,喜史苑内问题探讨的热烈,贺艳阳下研讨目标的达成!
 
  2017年6月24日: 古代晚期世界的拜占庭金币国际研讨会,在遭遇飞机晚点、延误、取消、改签,大雨预警的各种阻碍下,学者们就像一定要回到Ithaca的奥德修斯,成功战胜各种意外,陆陆续续抵达,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6月24日的上午场由东师顾斯文(Sven Gunther)教授和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主持,发言人包括西安交通大学万翔老师、汉堡大学海德曼教授,西北大学外国专家科尔多西,古典所顾斯文教授、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帕帕佐布鲁老师,英国利兹大学的加莱特老师。
 

 
  他们的选题从中亚的贵霜钱币到“拂菻凯撒罗”(Fromo Kesaro)王名的历程和影响,再到伊斯兰阿拉伯人扩张后的钱币变化,从古代晚期钱币图像符号的转移到地中海地区的金币传播,再到拜占庭帝国时期地中海西部日耳曼王国的钱币模仿到走向独立,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对拜占庭金币在地中海区域的流布、影响和变化做出非常系统、深入的介绍。总之,上午场的报告反映出此次会议的主题,在全球史意义下的拜占庭金币的流动,与欧亚大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共存。
 

 
  下午瓢泼的大雨冲刷着风雨中飘摇的大树,清洗着早上还有些许燥热的长春,而会议室内的讨论继续热烈深入地进行着。
      
  美国中亚拜占庭钱币专家亚历山大·耐马克旁征博引,用所发现钱币勾勒出东西交通的路线,带领大家领略了中亚的拜占庭景象;汉堡大学的斯特凡·海德曼教授介绍公元600-800年间中亚钱币的流通。东北师大的李强博士就近十年中国拜占庭钱币和仿制品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做了介绍,河北大学的郭云艳博士详细介绍了中国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的分类和研究方向,就国内出土的拜占庭钱币信息作出最全面的整理和分析。随后,学者们就关于金币仿制品的判定,萨珊波斯、中亚其它国家在拜占庭与中国间文化往来中的影响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间能否互相印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下午的讨论再次体现了本次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互动合作的目的。
 

 
  2017年6月25日,讨论会继续进行,讨论的内容也从欧亚大陆的西、中、东转向了北和南:北方蒙古和南亚。这两个方向分别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蒙古近年来发现了相当的一批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及仿制品,出土墓葬中。蒙古国学者昂哈、宝力道、奥德巴塔雅和瑞典学者卡尔森分别从蒙古国出土的日月光金钱、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仿制品、以及大量萨珊银币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探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经过了从蒙语到汉语、再从汉语到英语的接力翻译,不仅让与会学者了解所有信息,还引起关于钱币的来源、用途的广泛探讨:如日月光金钱背后的铭文究竟该如何解释,如尼文?回鹘文?吐蕃文?抑或正如报告者所说,是当时回鹘各部落酋长的徽章。
 

 
  上午第二组讨论转移到南方的海上丝路。伦敦大学达莉博士详细介绍了印度各地区发现的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货币类型、分布、用途,并引发学者们就用途问题的广泛讨论。海德堡大学包瑞娥博士则对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发现的西方钱币的分布、制作结合考古发现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再次引发众人的热烈讨论。中国社科院李锦绣研究员是唐史、西域史专家,她的发言从西安发现的波斯银锭入手,分析了岭南地区没有发现萨珊银币,却出现波斯银锭,而西北地区大量萨珊银币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岭南地区的银锭以重量两计算,而西北出土的萨珊银币则以币值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银锭的价值低于以币值计算的钱币, 但是海上来的贸易较陆路安全、便捷,因此在岭南地区很流行,由此构成东南沿海的银锭贸易圈和西域银币圈。她认为: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与域外贸易的两种不同形态。上午的讨论展现了被边缘化的地区的拜占庭钱币发现情况,同时与之相关的萨珊银币也得到了讨论,这不但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失,而且扩展了拜占庭金币研究的时空域,为全面分析古代晚期世界拜占庭金币的流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下午场首先介绍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大量丝绸之路货币,包括从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安息、萨珊波斯、阿拉伯、嚈哒、贵霜、突厥等地区的货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中国钱币博物馆的王永生研究员则就拜占庭帝国所处的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做了高度概括、思路清晰的介绍,提出从货币变迁角度看到的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影响,极具启发性。最后,耐马克教授再次就中亚粟特地区使用的钱币变化做了非常系统、详细、直观的介绍,指出粟特地区的钱币虽然受到拜占庭金币、萨珊波斯银币以及东方中国铜钱的影响,但实际上这种借用行为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仿制钱币的风格、细节的变迁能够勾勒出粟特当地人们的生活、思想层面的活动和变化,为研究和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性的观点,再次引爆讨论的热情。
 

 
  最后,在评论组发言中,中外学者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中国拜占庭学会有更高的发展。
 
  这次会议是如此成功,如此不凡!所有与会人员都发自肺腑地表示这是所有参加过的会议当中最好的一次。
 

 
  讨论会虽然人数很少,作报告的学者仅有20位左右,与会参与讨论和聆听的学者和学生不超过50人。但涉及西至大西洋畔的高卢、西班牙,东至太平洋西,北讫贝加尔湖以北,南至马六甲海峡,实实在在的全球视野。同时我们关注的又具体到货币,尤其是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聆听着学者们的介绍,随着货币本身的传播,以及与货币相关文化符号的传布,我们看到罗马-拜占庭在欧亚大陆各地的文化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国家与族群对其的接受与回应,构建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动态图景。
 
  大家聚到一起,彼此的研究兴趣是如此接近,即使是首次见面,也宛如多年老友般的亲切与熟稔。通过学习和交流,更多的问题被提出,更多的视角被发现,更多的项目被启发,更多的合作期待着展开,更多的愿景等待着被实现。
       
  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极大地推动关于拜占庭金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布的研究,极大地推动关于丝绸之路上以货币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中国拜占庭学的研究!我们也相信,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也相信它不孤独,以后将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类似的会议,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李强老师的会议实时总结,时间:2017年6月24日-25日,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二楼会议室
 
(原文标题:“古代晚期世界的拜占庭金币”国际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