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工作动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科技考古专题学术讲座

摘要: 2024年8月15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胡耀武教授、文少卿副教授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李悦副教授三位专家,应邀来我所开展了科技考古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张红英副所长主持。文少卿老师首先作了题为《何以中国——以分子考古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报告。通过运用前沿分子考古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不同时期、区域考古文化出土骨骼的检测,系统 ...





2024年8月15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胡耀武教授、文少卿副教授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李悦副教授三位专家,应邀来我所开展了科技考古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张红英副所长主持。


文少卿老师首先作了题为《何以中国——以分子考古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报告。通过运用前沿分子考古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不同时期、区域考古文化出土骨骼的检测,系统梳理古代人群间的谱系源流关系。讲座围绕三组典型研究案例展开。首先以汉代古遗址新疆石城子屯田城址为例,说明了分子考古学在古西域考古中的应用。石城子人群存在古东北亚血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黄河流域农业人群血统两类,然而不同族源、同一墓地的现象,深刻表明当时人群的迁徙融合、文化互鉴与彼此认同。其次以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水国汉代墓地和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佛爷庙湾曹魏-唐代墓地及其周边人群的古基因组数据分析为例,说明科技考古手段证实重大历史事件对河西走廊人群的影响。接着通过北周贵族和平民对照组的分子考古研究,揭示6世纪长安城贵族群体内部不同阶层的饮食结构、生存状态的差异。通过北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所存留下来骨骼的同位素研究及微量元素分析,说明阿史那皇后在定居长安后保留了以牧业为主的饮食生活方式,饮食中可能较多摄入麦类食物和肉食;北周武帝体内存在砷元素,显示出北周武帝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可能与服用丹药有关,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另外还对北周武帝骨骼进行古基因组分析还原出其相貌。文老师通过三组案例分析,揭示了石城子居民双来源、重建河西走廊近两千年人群史、解读北周武帝夫妇基因组以及汉唐时期长安城民族大融合,使我们在不同场景下更深刻理解何以中国。

胡耀武老师接着作了《考骨的故事》的报告。人类或动物的骨骼和牙齿,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遗存之一。以骨骼和牙齿为材料开展各项生物考古学研究,可以揭示年龄、性别、生长发育、创伤、病理、营养、食物结构、亲缘关系、人群结构等诸多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为“考骨”。胡老师在对动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及其分析原理等作简单介绍之后,通过具体研究案例展开阐释。如田园洞人开始利用鱼类的研究结果,表明更新世末期我国北方古人类摄取食物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进一步分析了食鱼摄取对人类进化的影响;欧亚大陆西侧更新世晚期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以及动物遗存的研究,表明晚期智人获取食物资源的途径和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欧亚大陆北部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还原了粟、黍西传的同位素之路及对西方人群的影响;唐博陵郡夫人崔氏墓中随葬的驴骨架,通过骨骼形态、CT扫描、同位素和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首次为唐代驴鞠的历史记载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证据,深化了人们对于驴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胡老师通过这些研究案例,生动阐释了如何用同位素语言探索世界,进而了解动物或人类演化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

李悦老师最后作了《公元前一千纪家马役使与选择研究》的报告。在中国,家马至迟于商代晚期以完整葬马的形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殷墟、前掌大、老牛坡等遗址。拉车和骑乘是家马役使的重要方式。关于马匹骑乘学界曾有诸多讨论,但长期以来缺乏来自马匹本身的直接证据。针对这一问题,李悦老师对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和西沟遗址的墓葬和马坑出土的马匹进行分析,发现马匹的病理现象主要集中在末端胸椎和腰椎、下颌第二前臼齿及齿隙、颌前骨、枕骨等部位,表明这些马匹长期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可能是人类骑乘的结果。结合同出的人骨、铁马衔、骨镞等遗物推测,在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叶,马匹骑乘技术和骑射行为已经成为以石人子沟遗址和西沟遗址为代表的东天山地区牧业人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天山地区在公元前一千纪间骑乘技术从阿尔泰地区向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带的传播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悦老师进一步针对拉车用马开展研究,综合运用动物考古学、古病理学方法对甘肃宁县石家墓地五号车马坑内的马骨进行系统分析。这些马匹均为雄性成年个体且生前应被役用。马的相关牙齿和骨骼存在明显异常,其中骨骼异常现象集中在颈椎、前端胸椎、前肢等部位。通过比较石家墓地五号车马坑随葬马匹与石人子沟和西沟遗址墓葬、陪葬坑随葬马匹在骨骼异常种类和异常发生部位等方面的差异,李悦老师提出了从骨骼形态角度区分古代骑乘用马和拉车用马的方法,并认为该方法能为其他地区研究古代家马役使方式提供借鉴。接下来,李悦老师通过典型案例分享了西周至秦代墓葬袱葬车马坑、马坑葬马的选择特征。李悦老师在梳理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骨骼形态学、病理学、古DNA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枣树沟脑遗址、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等遗址出土马匹的年龄、性别、身高、毛色等特征,认为不同时期葬马选择与人群、文化、等级、资源等因素关系密切。李悦老师的精彩讲解揭示了家马的役使和选择在周秦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家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役使、选择和饲养策略等问题有了深入了解。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