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第二届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 · 议程

摘要: 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 · 议程第二届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暨敦煌学视阈下的东北西北对话议程主办单位:中国宗教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承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时间:2020年10月9-13日地 ...
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 · 议程





第二届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

暨敦煌学视阈下的东北西北对话




议  程

 

 

主办单位: 

    中国宗教学会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敦煌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时间:2020年10月9-13日

地点: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

 

10月9日(周五)

全天报到(原则上为大家尤其是资深学者安排接站。会议原计划80人,实到人数却在140人左右,9日的接待用车只有一辆,故人员集中时就会忙不过来。好在火车站、飞机场距离我们下榻的宾馆只有12—13公里,出租车甚为方便。关照不周之处,请大家多谅解)。

地点:敦煌市金叶宾馆

12:00,午餐(金叶宾馆餐厅)

18:30,晚餐(金叶宾馆餐厅)


10月10日(周六)上午

7:00-8: 00,金叶宾馆早餐

8:00,由敦煌市出发至莫高窟

8:30,九层楼拍照,全体代表

开幕式:9:00—9:30

会议地点:敦煌研究院大报告厅

主持人: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议程:

1.介绍与会来宾

2.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致开幕词

3.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致欢迎词

4.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黑河学院副校长丛喜权教授致辞

 

大会主题发言9:30—10:30

主持人:张先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侯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15分钟):

1. 刘迎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苍狼白鹿的子孙与蒙古名号

2. 葛承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二级教授):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试解

3. 王邦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法藏敦煌写卷P. 2001号:伯希和在藏经洞怎么“选宝”和编目

4. 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创新性——敦煌文化中的突出特征简论

 

茶歇10:30-10: 45(敦煌研究院职工餐厅)

 

大会主题发言10:45—12:30

主持人:尕藏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泽洪(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15分钟):

1.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敦煌景教文献的发现及其对丝路宗教研究的启示

2.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三则中医古籍疑难词与译经的关联

3.王禹浪(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东北地区发现的丝绸纺织品与东北亚丝绸之路

4.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夯实人文基础“最大公约数” 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5.马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文献研究所原所长):8-10世纪 敦煌“无遮”斋会浅识

6.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所长):“丝绸之路”中亚区段族群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关于中亚细密画的历史研究


  7.谷更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代“吃菜事魔”教   传播的政府应对析议

 

10月10日下午学术报告

第一组第一场,14:00—15:40,大报告厅

主持人:德吉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研究员)、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 尕藏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记忆——以藏文文献为依据

2.常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研):《无量寿经》经名探微

3.陈粟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隋至五代《付法藏因缘传》图像研究

4.王乐庆(西安博物院研究员):出土文物所见唐长安之殊风异韵

5.曹振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从华严宗的三教会通看丝路文明的共生交融

6. 吴浩军(河西学院教授):镇墓瓶在丝绸之路的流播与衍化

7.赵燕林(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莫高窟第365窟七佛榜题录释

8.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研):乾嘉学者张澍与敦煌学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6:00—18:00,大报告厅

主持人: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所长)、吴浩军(河西学院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侯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从《八阳神咒经》到《八阳道场仪》

2.德吉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研究员):瓜州寺庙与吐蕃佛教——以敦煌吐蕃藏文写卷P.T.1287为中心

3.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八曼荼罗到九位曼荼罗的发展

4.孙晓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肃华亭出土的北朝造像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探讨

5.项一峰(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麦积山石窟供养人题记佛教信仰探析

6.罗慕君(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海内孤本“婆罗谜音注”《金刚经》残卷缀合记

7.娜仁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助研):藏传佛教“羌姆”乐舞现代展演及其演变

8.张春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简牍之祠 先农简

9.文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所长):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观念形态

 

第二组第一场,10月10日14:00—15:40,数字化研究所

主持人:丁柏峰(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尹锡南(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苏衹婆与印度古典音乐理论

2.戴晓云(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敦煌唐五代的水陆法会

3.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S.4652、P.4965“金籙齋上香章表”研究

4.李强(黎羌,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敦煌与凉州《婆罗门》东渐考索——兼议唐诗宋词中的《霓裳羽衣》史料

5.嘉木扬·凯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海棠山摩崖造像传承与阿底峡尊者的历史渊源

6.张方(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清初龙门洞道教在甘陇的传播

7.黄京(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敦煌研究院馆员):敦煌文献所见唐代僧官判文初探

8.邢耀龙(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榆林窟第4窟为元代窟的新证据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0日16:00—18:00,数字化研究所

主持人:李强(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嘉木扬﹒凯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任):丝绸之路与中国的“犹太学”研究

2.张玉梅(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原宋夏古遗与西夏研究    

3.喻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七世父母”与庶民之祭

4.王耀科(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丁柏峰(青海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明清河州保安四屯屯田考

5.张开(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唐代西北地区农牧兼营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6.钱光胜(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敦煌写卷P.3810的文献来源与性质再探

7.王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论“萨埵太子本生故事”图像在丝路上的流变

8.党素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助研):敦煌本藏文星占书P.3288V研究——星宿功用分类篇释读

9.李旭东(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研究员):玄奘西行取经诸梦与占卜感应灵验钩沉---以玄奘首途长安之梦与占卜在瓜州神奇应验为例

 

10月11日(周日)上午,调研

7:00-7:30,敦煌金叶宾馆早餐

7:30,由敦煌市出发至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7:45,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考察莫高窟、文物陈列中心

12:30-13:30,午餐(敦煌研究院职工餐厅)

 

10月11日(周日)下午,学术报告

第一组

第一场,10月11日下午14:00—15:40,大报告厅

主持人:高启安(河西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张玉海(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杨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北东北丝绸之路朝阳隋唐墓

2.谢春河(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教授、院长):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满文档案的历史文献价值

3.李海涛(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宗教学系副教授、副主任):新罗义湘的东亚佛教叙事与形象塑造

4.王俊铮(阿穆尔国立大学在读博士):北朝石窟视阈下高句丽墓葬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以长川1号墓为中心

5. 王志鹏(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韩擒虎话本》的小说史意义略论

6.马兆民(敦煌研究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莫高窟322窟一菩萨并四佛图像考

7. 冯丽娟(河西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甘肃高台地埂坡壁画墓顶部图像的配置与意义

8.赵海霞(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民国时期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研究

 

茶歇15:45-16:00

 

第二场,10月11日下午16:00—17:40,大报告厅

主持人:谢春河(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教授、院长)、王志鹏(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高启安(河西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北方岩画疑似“捕兽套索”辨识——兼议“畋”字与“捕兽套索”

2. 程嘉静(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博士后):西瓜由高昌回鹘入契丹路径问题考辨

3.王小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再探

4.岳键(宁夏文史馆研究员)、李国(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敦煌西夏石窟艺术分期研究

5.张玉海(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研究员):西夏“施经僧张盖利”考异

6.王天姿(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东北亚丝路视域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渤海上京城文化研究综述

7.吴博(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丝路视域下黑龙江流域渤海上京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基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研究

8.崔琼(新疆艺术学院研究生):伯西哈石窟第3窟药师净土变考

 

第二组

第一场,10月11日14:00—15:40,数字化研究所

主持人:甄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永明(兰州大学历史学院敦煌学研究所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麻黄药用与宗教崇拜在丝绸之路传播考

2.刘英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副研究员):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3.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助教):正背之间——敦煌卷轴装医学文献反面信息考察

4.赵雅琛(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中印医药文化交流互鉴——以阿魏考释为例

5.石舒尹(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千金》阿伽陀药研究

6.李世翔(甘肃最美长城保护员):海原古道

7. 勘措吉(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莫高窟第251窟藏文题记

8.罗将(河西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清代、民国河西契约文书所见“画字银”及其法律意义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1日16:00—17:40,数字化研究所

主持人: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刘英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副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甄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吐蕃医书“漆毒”症疗方考——基于梵文医籍及其藏译本

2. 刘永明(兰州大学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明清时期河西道教与佛教的信仰格局

3.刘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在读博士):元朝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医药文物与墓葬遗存

4. 路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敦煌文献S.1725V相关问题再探

5.王东(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IOL Tib J 740(Ch.9.Ⅱ.19)号骰卜文本与吐蕃民众物质生活研究

6.张鹏(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敦煌本《登真隐诀》考论

     7. 赵芃(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古丝绸之路道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8.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从新发现的契约文书看清代至民国时期敦煌的水权交易

 

第三组

第一场,10月11日14:00—15:40,小报告厅

主持人:周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郭俊叶(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张泽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敦煌学视域下的唐代长安三教关系

2. 赵洪娟(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

3. 张世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员):高昌“俗事天神”新论

4.盖佳择(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天主教、佛教与摩尼教对汉文景教文献的影响——以“船喻”“火江”为中心

5.俞伦伦(福清市摩尼教自由研究者)福清摩尼教的输入流传及《香空宝忏》考源

6. 彭晓静(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所馆员):摩尼教“树”崇拜及其哲学化二元论思想——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7. 杨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读博士):从霞浦文献看摩尼教冥界  的形成

   8. 张勇(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域佛教寺院考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1日16:00—17:40,小报告厅

 

主持人:张勇(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任)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杨宝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梅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在读博士):法藏敦煌文书P.2700bis《大唐西域记》残片校释

2. 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悬泉置汉简ⅠT0116②:118校读记

3.周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尼耶舍(Nyāsa):走向“梵我合一”的方便法门

4.袁炜(贵州省博物馆):迦腻色迦的宗教政策——分区域研究

5.胡蓉(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从元大都到敦煌吐鲁番:元大都回鹘佛教的中心地位论——兼论元大都多族文化圈的形成

6. 樊丽沙(郑州大学讲师):司马迁对西域牧业民族的述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祁晓庆(敦煌研究院敦煌学新字资料中心副研究员):贵霜佛教的兴起及其在巴克特里亚以北地区的传播

8.刘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中外文化交流中“飞天羽人”与“有翼天使”图像艺术的隐喻诠释

 

闭幕式(17:40-18:20)

主持人:张小刚(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专家总结点评:

刘迎胜(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原会长)

王邦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

王禹浪(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

闭幕词: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18:50,晚餐(敦煌金叶宾馆餐厅)

 

10月12日(周一)全天

8:00,由敦煌金叶宾馆乘车出发,考察瓜州锁阳城、榆林窟

12:30-13:30,午餐(榆林窟盒餐)

18:30,晚餐(敦煌金叶宾馆餐厅)

 

备注:10月12日下午16:00点以前参观结束,离会代表既可由瓜州火车站离会(18点以后的火车,也可由瓜州至柳园乘坐高铁,途程83公里),也可以直接乘坐我们的大巴直接由瓜州到达敦煌火车站、飞机场出发(瓜州至敦煌120公里,需20点以后的班次),亦可以返回敦煌市,住一宿于翌日离会,听由诸位之便。

 

10月13日(周二)中午12点,会务组解散


           


(本文转自“敦煌人文研究部”公众号,特此说明!)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