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中华文明起源前期的“藏玉于墙”现象
摘要: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喜欢玉器的国家。在古代,玉器主要用于祭祀、随葬、佩戴等,是青铜器出现以前最重要的“奢侈品”,考古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玉器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差异,这种差异背后应当存在着思想观念的不同。 近年来在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将玉器埋藏在建筑中的现 ...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喜欢玉器的国家。在古代,玉器主要用于祭祀、随葬、佩戴等,是青铜器出现以前最重要的“奢侈品”,考古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玉器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差异,这种差异背后应当存在着思想观念的不同。
近年来在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将玉器埋藏在建筑中的现象,我们姑且将它叫做 “藏玉于墙”吧。目前来看,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人群的用玉习俗 ,代表遗址有芦山峁、石峁。
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核心区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一个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分布着大量普通居民点的超大型史前聚落。芦山峁遗址表明,四千多年前黄土高原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在芦山峁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院墙墙体、房屋墙体乃至广场夯土中都发现了有用玉器奠基的现象,这和其它地区玉器主要发现于墓葬中的情况不同。用以奠基的玉器器类有玉刀、玉璧、玉琮、玉环等,比较多样。通过地层关系判断,这些建筑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
用于奠基的玉器
芦山峁遗址建筑技术也十分高超,房屋顶上铺设有筒瓦和板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陶瓦,还有抹墙皮用的陶抹子,可见其社会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年代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石峁遗址将玉器藏于建筑中的现象也比较典型,石峁人在修建城墙时,将牙璋、玉钺、玉刀、玉铲等有意识地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虽然没发现实物证据,但据《竹书纪年》记载:“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玉门瑶台、琼室、璇台等建筑都和玉器相关。如果文献记载可信,那么夏人很可能也有将玉石器埋于建筑内的习俗。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王国的“宫城”——月亮湾小城里的宫殿建筑“青关山一号”红烧土墙体和夯土基础中,也发现埋有玉石器,年代大约在商代中期,属于三星堆文化时期。
玉器在青铜时代来临之前,是最贵重的“奢侈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人是无法拥有的。制作一件玉器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尤其是大型玉器,制作一件动辄需要数月的时间。将贵重玉器置于墙体之内的现象,一定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某种精神层面的信仰。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这种信仰可能最早出现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和老虎山文化晚期(石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