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轵关陉——晋南通往三代文明中心洛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摘要: 前面的文章考古发现中国存在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过程,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讲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洛阳盆地的二里头聚落开始兴起,中国早期文明的舞台开始由晋南向河南的洛阳盆地转移。古代两地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是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这条通道应当在文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轵关陉,在现代桥隧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晋 ...
前面的文章<考古发现中国存在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过程,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讲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洛阳盆地的二里头聚落开始兴起,中国早期文明的舞台开始由晋南向河南的洛阳盆地转移。古代两地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是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这条通道应当在文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轵关陉,在现代桥隧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晋南通往洛阳盆地最便捷的战略大通道。它东起济源轵关、过王屋、邵原后进入垣曲盆地,再经横岭关至终点侯马铁刹关。
古史记载,尧舜之都并在河东,也就是晋南地区,到了禹时,夏人的活动区域扩展到了洛阳盆地之南的嵩山南麓,《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阳城,考古学界大都以为在登封王城岗;平阳的地望,无论是安邑还是晋阳都应在晋南一带。《古本竹书纪年.帝启》:“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夏邑、钧台当在河南禹州(古阳翟),冀都在河之北的晋南。可见,禹、启都曾在位于河南的封地和河之北的冀都之间穿梭。
到了夏代中后期,两地之间交流更是日益增多,尤其是豫西对晋南影响增大,反映在考古学上,就是豫西的二里头文化扩展至晋南地区,晋南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大部分都从陶寺文化转变成了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由于晋南中条山一带有丰富的铜矿,2018年发掘的绛县西吴壁遗址就是一处夏商时期的大型专业冶铜聚落、发现了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迹。因此,有学者认为晋南地区此时变成了为中心聚落提供铜矿资源的战略重地。其实,晋南地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有铜矿,还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盐,盐在古代一直是战略资源,何况在盐矿资源发现较少的上古时期,河东运城的盐湖几乎是中原地区唯一的食盐供应地。考古发现东下冯遗址二里头时期的环壕中有成串分布的窑洞式小房子和窖穴,二里岗时期也有成片密集分布的、中间有十字形沟槽的圆形小房子,很可能都与储存盐有关。轵关陉应当在两地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位于轵关陉通道中的垣曲盆地考古调查比较充分,目前发现的二里头夏文化遗存大约有十余处:丰村、龙王崖、还有长直口头、古城南关、西关、东关、小赵、南堡头、宁家坡等。
到了商代,晋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生了转变:早期商文化——二里岗文化迅速全面覆盖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一些重要遗址如:东下冯遗址、垣曲南关遗址都从二里头时期的环壕聚落转变为二里岗时期的高大夯土城墙遗址,反映了新王朝对旧王朝疆域的全面接管。商人在晋南不仅建立了军事据点,也顺带接管了盐铜资源,因此,西吴壁和东下冯遗址分别发现有二里岗时期的冶铜和储盐遗存,为了保障盐铜资源能顺利运往二里岗商都郑州商城,商王朝在轵关陉中间的垣曲盆地建立了古城南关商城,这座商城直接建在二里头环壕聚落上,始建年代和郑州商城差不多同时,尽管规模较小,但一点也不不失雄伟,它地处黄河与亳清河交汇处的高大台地上,靠近黄河的南城墙西段与西城墙南段都筑有双道城垣,形成夹墙,西城墙和南城墙西段外与墙平行还有一条壕沟,最深处达9米,军事防御色彩十分浓厚。因此,有学者认为它是商王朝设在晋南的军事重镇,也有人认为它是武丁时期甲骨卜辞中的“亘方”都城。无论如何,它左控轵关要道,右控黄河航道,是商王朝进入晋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轵关陉上的重要城邑,见证了夏衰商兴的一段历史。
周王朝时期,轵关陉中的垣曲盆地不知什么时候被皋落戎占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东山皋落氏是赤狄的一支,都城在今山西省晋南垣曲县的皋落镇。晋国攻灭皋落氏后,还没有完全打通过轵关陉到洛阳的通道,垣曲盆地中还有其它戎狄部落。后来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时,“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即向轵关陉沿途聚居的戎狄势力行贿,借道前往洛阳。晋文公因护送周襄王回洛邑有功,周襄王赐晋以阳樊、温、原、攒茅四邑,这几个地方在今天的南太行南麓的济源、焦作一带,也就是先秦的南阳之地。要从晋南的晋国大本营到这里,最便捷的通道就是轵关陉。平定王子带之乱时,可以临时借道,现在在轵关陉另一端有领土了,不可能天天借道过去吧,因此,我猜测晋国应该很快就控制了垣曲盆地中的几支戎狄。不过,考古学上还未发现晋国此时在垣曲盆地有据点存在。
在垣曲盆地东侧,轵关陉重要节点的邵原一带还有晋公室亲戚——召公家族的采邑,西周灭亡后,召公家族随平王东迁,东迁以后召公家族的采邑就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至河南济源邵原以西一带。关于这一点,相关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如《左氏会笺》曰:“《春秋》所书召伯,乃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绛州垣曲县之召原。”《历代疆域表》记载,“召亦畿内采邑……后徙于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召亭,其采邑云。”
进入战国,魏国在垣曲盆地建立城池,《 史记 ·魏世家》:武侯二年 (前394),“城安邑、王垣”。王垣就是今天的王茅镇上亳城遗址。
从晋国“启东道”,将势力范围扩张至黄河以南,到三家分晋后韩、魏两国向中原腹地的扩张,轵关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正是由于魏国未能完全掌握轵关陉通道,导致河东和河南两块领土之间交通不畅,以至于衰落灭亡。
到了宋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再加上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后晋豫两地经济实力的下降,轵关陉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以至于现在连一条普通的铁路都没有,让人感慨世事变迁无常!现在轵关陉沿途及两端的人们都迫切希望建设一条铁路,以便于可以快速通达两地,尤其是晋南地区的人们可以便捷地南下经济发达地区,希望这一天尽早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