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胜者书写历史——华夏与三苗

摘要: 三苗,又称有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族群。在古史记载中,三苗和中原华夏集团经历过激烈斗争,并最终以三苗的失败为结局。下面列举一些记载: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日三毛国。”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人南海,为三苗国。” 《吕氏春秋•召类》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 ...
三苗,又称有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族群。在古史记载中,三苗和中原华夏集团经历过激烈斗争,并最终以三苗的失败为结局。下面列举一些记载: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日三毛国。”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人南海,为三苗国。”
       《吕氏春秋•召类》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史记》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淮南子•氾论训》载:“舜执干戚而服有苗。”
      《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帝(帝舜)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淮南子》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可见,在历史传说与记载中,尧舜禹三代和三苗部落发生过长期冲突,但是在尧舜时代,中原势力并未真正征服三苗,帝舜甚至死于征伐三苗途中。直到夏禹时才迎来转机,趁着三苗遭遇天灾,内部动荡之际,大禹一举将三苗击败。这段历史在《墨子·非攻》中有详细的描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癨,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蝨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这段文字里说征伐三苗时,三苗正遭遇天灾,“夏冰”是气候异常,“地坼”可能是地震现象;同时还伴有天象的异常,“日妖宵出”可能是日食现象,天象异常在科学知识比较缺乏的古代可是大事。一系列反常现象造成苗民“大振”,这里的“振”通“震”,意思是说人民十分惊恐。所以,在禹看来征伐三苗是“天命”,禹在出征前还祭拜过祖先颛顼高阳氏,取得祖先护佑。
      《墨子》中记载大禹在开战前的阅兵动员仪式上,还发表了一通激情澎湃的讨伐檄文:“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意思是:“你们都听我命令,不是我要作乱,而是三苗叛道,因此上天要惩罚他们。现在我将率领各位君长及将士,去征讨它。”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三苗战败,族群四处逃散,中原势力深入长江流域。大禹通过这次征伐也树立了个人权威,为家天下的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乃至后来商人能顺利南下,建立武汉“盘龙城”军事据点,掌控“南土”铜锡资源,也和继承夏人的政治遗产有密切关系。

 那“三苗”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战国时,人们对三苗的方位还有清晰的认识,《战国策•魏策一》中,吴起和魏武侯的对话不仅指出了夏桀之国的具体位置,还指出了三苗之国的详细位置:“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此外,《后汉书•西羌列传》中也记载: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这里的南岳应当就是吴起口中的衡山,另一地标文山名气远不如几大岳山,确定位置困难更大。如何确定衡山、文山的位置呢?史前人群移动频繁,每迁一地便会将地名带到那里,比如商人在中原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留下了不少亳的地名;大夏从山西、山西、甘肃、新疆至阿富汗都留下了迁徙的印记。随着华夏集团的扩张,北岳和南岳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变化。
      那先秦的衡山、汶(文)山又在哪里呢?《山海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东北百里,曰荆山,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从山海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先秦的衡山不在湖南。而是和古荆山差不多在一条线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从中可知,衡山在淮水之南,长江以北。汶山在哪里呢?《齐语》:“桓公南征伐楚,济汝,踰方城,望汶山。”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