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摘要: 12月27~28日,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 ...
12月27~28日,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施劲松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高校和边疆地区考古科研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本届学术研讨会,围绕既定议题进行热烈研讨。

会议现场

马援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边疆考古工作者扎根田野、勇毅前行,取得了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近年来,边疆考古依托“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考古学的热门学科之一,日益为学界所瞩目。他指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边疆考古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构有自主特色的边疆考古学术体系,积极服务于边疆治理的大局。

乔云飞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边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以扎实、严谨的考古成果系统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要坚持学术引领,坚持科技支撑和多学科合作,持续推进边疆考古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要统筹做好考古现场重要遗迹与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研学教育,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抓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利契机,完善考古科研管理、人才引用制度措施,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设施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能力,夯实考古事业发展根基。
施劲松表示,边疆考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与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边疆考古面向边疆地区的古代遗存,具有涉及区域广、时段长、问题域层次丰富等特点。他指出,多学科研究是边疆考古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边疆考古致力于揭示边疆各地的古代文化、社会的面貌和发展演进,丰富的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现阶段边疆考古的理论建构更为迫切。
据了解,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旨在展示中国边疆考古的最新田野发现和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交流合作,推动中国边疆考古事业繁荣发展。自2019年创办起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会议共推出51场学术报告,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涉及时段跨度长、议题广,内容涵盖了边疆省份最新的考古发现、城市考古、边疆族群文化、边疆史地、佛教考古、中西文化交流、冶金考古、植物考古、文物保护与实验室考古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中国边疆考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以及欣欣向荣的发展气象。这些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用考古材料实证了边疆民族在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并为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李斌
审核:张国春  郭物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