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纪要

摘要: 12月15日,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本届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支持。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分论坛三“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承办。会议现场河南省文 ...
12月15日,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本届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支持。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分论坛三“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承办。

会议现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党委书记刘海旺以“黄河文明溯源研究的新认知”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考古学角度概述了作为世界早期大河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他通过分析仰韶文化早期山西夏县师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仰韶晚期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和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等近年来新的重大考古发现,探讨了黄河文明溯源研究的新进展。他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中国史前社会研究最为深入的两个时段,但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和空白,需要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去研究和解决。

随后,举办了“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Alma Mater Europaea University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7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圆桌论坛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与交流探讨。

圆桌论坛引言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新伟,以“东西对峙、汇聚中原” 为题作报告。通过与同时期不同地域考古文化遗存对比,他认为中原地区并非一直是周边文化的引领者,“中原模式”并非二里头文化发展道路的“直根系”。二里头文化“熔合”了四方的政治理想和实践,在一个超出九州的地理范围内施展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获取资源、推广礼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才由此进入核心引领的新阶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梁法伟以“早期夏文化与黄河文明的形成”为题,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对照,梳理了早期夏文化的分布范围。以禹州瓦店遗址聚落布局为例,他认为瓦店遗址的聚落布局体现了先民适应自然、统一布局的规划思想,初步呈现出具有不同功能的多格布局。这一聚落规划是夏代晚期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规划思想的早期实践。二里头时期以“跪坐”为代表的礼仪规范、多网格的都城布局、酒礼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高规格遗物的大发现实证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立东以“河图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图式”为题,从宋代出现的河图洛书入手,梳理它们自周代、汉代至宋代的演化过程,认为由四方和中心组成的“四方五位”和由八方和中心组成的“八方九位”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宇宙图式之,而地理区划和城市规划中更有“四”“八”的组合。综合前人的记述和研究可以推知最早的河图应为地理之图,并没有“洛书”与之配套,结合宋代出现的河图、洛书,以及商周时期的四方五位与八方九位两种宇宙图式,推测最初的洛书可能是中心、四方五位与八方九位的结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商城工作站站长杨树刚以“郑州商城与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为题,认为郑州商文明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制度的形成。继二里头文明之后,郑州商代都城代表的郑州商文明在广域范围内首次确立了成熟的城市体系。以围院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历代都城宫殿营造的典范,而中国传统城市的城郭之制也自此确立。郑州商城的都城规划、宫室营建、青铜铸造、文字系统、丧葬祭祀遗存等均展现了黄河文明在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奇的报告题目为“观四时以察天下——中国先秦历法与早期黄河文明”,以陶寺遗址为切入点,梳理了先秦时期的历法思想。他认为陶寺遗址即文献所载的尧都平阳,据《尧典》相关记载,当时的历法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来划分,白日测影长来定四季,夜晚则观测星宿位置来定四季,这是一种特殊的“阴阳合历”。陶寺遗址的选址与方位布局证实了《尧典》所记历法:通过观察日出点在城墙顶角的位置和影子的长短以及当北斗星斗柄位于黄道0°时,观测斗柄在城墙的不同位置,就能准确判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四季的变化。这种观象授时的历法与黄河农耕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塑造了黄河文明胸怀天下的人文特质。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付永敢以“龙山时代聚落演进与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为题作报告,认为龙山时代的聚落分化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聚落功能的分化更能体现一个政治实体的社会规划、运转和控制管理。他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功能性质,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龙山时代的聚落类型,认为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历程并不是直线进化的,龙山时代晚期瓦店聚落群的聚落形态所见的社会运转模式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实验,对夏代以降黄河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有深远影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Alma Mater Europaea University 讲师Alexander报告的题目为“晚商时期气候变化与黄河文明形成发展可持续性的挑战” 。他从文明比较的视角,以安阳殷墟大象和爱琴海侏儒象灭绝的案例展示了环境压力如何导致动物群灭绝,并对依赖这些动物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商代晚期的经历展示了过度开发的危险,森林砍伐、土壤退化和狩猎行为导致了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气候压力下无法维持他们的社会。他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还是一个文化、社会和政治挑战。它需要创新、合作和对自然界的深深尊重。

河南大学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核心区,长期关注“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问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建设有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中心围绕“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聚焦“黄河文明传承与转型”“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自2009年起持续举办“黄河学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分别探讨了仰韶时代、龙山时代聚落、早期夏文化、夏商文明及早商文化与黄河文明早期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梳理了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和多样性。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