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纪要
摘要: 2023年12月10日,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八家单位合作共建了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为加强京津冀地区考古区域合作,展示区域考古新发现与新成果、深化文物考古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北京 ...
2023年12月10日,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八家单位合作共建了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为加强京津冀地区考古区域合作,展示区域考古新发现与新成果、深化文物考古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北京考古学会、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主办,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来自京津冀的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高校、出版传媒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学术交流研讨环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晓峥研究馆员作河北雄安新区考古工作七周年综述汇报。雄安新区七年的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在白洋淀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时空框架、雄安东周和汉代城市化进程、唐宋时期考古学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廓清了从晾马台龙山聚落出现、南阳战汉城址产生、鄚州和古州唐宋城址发展的雄安千年城市化历史进程,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和弘扬了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洪猛教授作河北燕文化考古刍论汇报。梳理了燕文化的内涵与局限,燕文化具有复杂性和演进性,西周时期,燕文化是以商、周文化因素为主,吸收了少量土著文化的复合体;东周时期,商、周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自特征的文化体。全面总结了燕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提出从系统的、历史的、互动的、遗产的视角出发对燕文化开展全面深入研究。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傅永超助理馆员汇报了以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雄安新区燕文化考古研究新收获。基本确认了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主要文化遗存为南北并列的大小两座战国城址,发现了夯土城垣、城门、道路、墓葬等遗迹。揭示了城墙的建造工艺、城址的平面布局、燕文化丧葬习俗等,为燕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丙君副研究馆员汇报了雄安新区午方西庄遗址I区考古发掘收获。发现了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遗迹,出土有鬲、罐、盆、尊、穿孔石刀、石镰、石斧、骨笄、骨锥等遗物,年代自夏商之际延续至晚商时期、东周时期。午方西庄遗址丰富了本区域燕文化研究资料,对正确认识商代本区域的“土著文化”,了解西周封燕的历史背景,燕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形成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任涛副研究馆员汇报了雄安新区容城沙窝墓群考古发现与收获。发掘清理了170余座墓葬,年代以两汉时期为主,形制多样,分布范围广,出土遗物丰富。沙窝墓群是两汉时期大型公共墓地的一部分,是南阳遗址在两汉时期城市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两汉时期南阳遗址社会组织形式、城市兴衰、平面格局演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韩金秋教授作河北燕国长城考古历程汇报。从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角度介绍了河北燕国长城概况,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关于河北燕国长城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通过调查,大致厘清了燕国南北长城的长度、位置、走向、保存状况等情况,为长城的保护、研究、利用和阐释提供了基础材料。通过发掘,了解了燕南长城的墙体结构和建造方法,为深入研究长城建造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堤防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袁永明研究馆员作雄安新区白洋淀区域燕南长城考古勘察汇报。对雄安新区内的燕南长城遗址开展了全面踏查和勘探工作,范围西起容城县黑龙口村西县界,东至廊坊市文安县界,沿途经过26个村。基本廓清了雄安新区内燕南长城地表尚存遗迹的分布状况和地下遗存的基本情况。
故宫博物院闫庆苇馆员汇报了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考古收获。发掘了城西墓葬区、城墙、水系、城内道路等遗迹,其中城西墓葬区共清理了17 座汉墓、12 座唐宋墓。明确了城子遗址的始建及沿用年代,初步了解了城内路网和水系布局情况。城子遗址为一般城邑城市布局、筑城技术和燕地战国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韩鸿业副研究馆员汇报了北京丰台新宫遗址青铜时代墓地。新宫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遗迹800余处,重点介绍了大坨头文化时期的双环壕聚落遗址和墓葬区,为探讨夏商时期、西周封燕之前北京地区土著方国提供了重要线索,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丰富了对北京历史文明的认识。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戢征副研究馆员汇报了旧宫遗址的发现与认识。清理了房址、窑址、墓葬、灰坑等遗迹1200余处,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铜镞等。旧宫遗址是北京地区东南部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小型聚落遗址,以商文化和周文化为主,同时存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态势,对研究西周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分布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安妮娜馆员作燕国都城考辨汇报。研究了历史文献中都城的称谓、迁都等内容,对考古发现的相关遗址进行分析和对应,将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相结合,探讨燕国都城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出需要开展主动性调查与发掘,同时重视历史文献的解读工作。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尹承龙馆员汇报了天津蓟州区白马泉村北墓地考古新发现。发现两汉魏晋时期墓葬8座,唐辽时期墓葬24座,金元明清时期墓葬52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墓地墓葬形制多样、延续时间较长、随葬品组合特点明显,为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制度、丧葬习俗及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璋馆员汇报了天津卫故城遗址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介绍了天津卫故城的相关历史,梳理了近年来基本建设中对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鼓楼西、南门外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是首次对“卫城”类型城址开展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建立了首个原址保护的地铁站,保存了文物的价值,展示了历史的厚度。
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张登毅副教授作河北行唐故郡出土绿松石产源初探汇报。本次测试了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149件绿松石制品,分析其拉曼光谱特征、锶同位素、化学成分等内容,详细解读了绿松石产源特征和其反映的文化交流路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活动起到了凝聚人才队伍、整合研究力量、扩展各方专业人员学术视野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加强燕文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提升考古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京津冀考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整理:佘俊英 刘栩慈 刘亚丽